这几天在读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
其实,这本小说早就听说了,也早早的便下了电子版的准备阅读,只是老是拿不出时间来去阅读,加上对于欧美文学,总觉得人名太长不好记,所以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读它。
直到前天晚上,难得的有了空闲时间,再加上手头又没有其他正在阅读的书籍,就索性打开了《一个人的朝圣》,没想到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了结尾。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情节也不复杂,出现的人物也不多,不过却表现出了一种东方哲学的精神-顿悟。
是的,顿悟,佛教禅宗的思想精髓,也是这本书的主旨。
主人公哈罗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某一天收到一封二十年没见的朋友的来信,才得知他的朋友得了癌症,可能活不了多久了。
开始,哈罗德只是想给朋友回一封信,但是在经过好几个邮筒,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将信邮寄出去,最后的一个瞬间,哈罗德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他要步行去看望他的朋友,跨越整个英国,六百多英里的距离,为了完成他内心的告别。
可是令哈罗德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趟行走,虽然开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行走而去拯救身患绝症的朋友,可是在实际行走的过程中,得到拯救的却是哈罗德本人,不,不仅仅只是他自己,在这次旅程中,与他有关的或者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解救。
这个世界如此之大,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却似乎都是被禁锢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岁月越绵长,我们的心灵就被禁锢的越深,时光给我们的灵魂蒙上了尘埃,虽然我们想去拂拭,但是却找不到用来拂拭的物品。
而可以帮我们拂去蒙在心灵上的尘埃的东西,一个是书本,一个是远方。
而这次,哈罗德正是通过行走,去到远方,在行走中思考,见到不同的景色,遇到不同的人,使自己获得了启发,得到了解救。就像书中所说的,“行走就是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每当你迈出一只脚去,眼前都会出现崭新的风景,这就是行走所能给人带来的顿悟。
在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很多陌生人,也许因为大家只是萍水相逢,可以互相敞开心扉,哈罗德可以倾听到路人深藏着的不能与人轻易述说的秘密,而这些陌生人的故事,也给了哈罗德启发。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路人就是银发绅士了。
银发绅士是哈罗德在埃克塞特车站咖啡馆里遇到的陌生人,银发绅士坐到了哈罗德的对面,在哈罗德看来,这个老人就像全英格兰体面的绅士一样,打扮精致,一头银发梳的一丝不苟,坐姿优雅,就连吃茶饼,也先用刀子将茶饼切也先用刀子将茶饼切成一片一片,吃起来干净利落。
可是令哈罗德意想不到的是,银发绅士向他所述说的自己内心的秘密。
“我每周四都要来一趟埃克塞特,早上坐火车过来,第二天早上坐火车回去。我来这里是为了见一个年轻人,我们做一些事情。没有人知道我这一面。”
原来银发绅士每周来埃克塞特只是为了与人幽会,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接下来的话语中用来指代幽会对象的第三人称是男他。
“我会舔他的运动鞋,这是我们会做的事情之一。”银发绅士接下来的话道出了自己心里的焦虑,在今天早上,他发现那个人的鞋子上破了一个洞,银发绅士很想给他买双新鞋,但又怕冒犯了他,内心一直纠结着,终于在咖啡馆面对哈罗德这个今生可能只会遇到这一次的陌生人时,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展现给他看。
在这次旅途中,哈罗德始终站在一个过客的角度,来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不光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
一路走过去,哈罗德从每个人身上都吸收到了一些东西,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往事梳理清晰。
这就如同佛家所说的顿悟。
哈罗德一路走过去,一路打开心结。
最终在终点的时候,哈罗德与妻子终于打破了,在他们儿子自杀后,两人之间所树起的心墙。
这一路,是哈罗德的自省之路,也是他妻子的自省之路。
熟悉的景色,熟悉的生活,在我们一成不变的世界里,也许我们并不会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
很多时候也许只有当一个人抛开一切,独自走在路上,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也许没有机会去经历一次这样的朝圣之旅,但是不妨读读这本书,头脑里想象一下自己独自上路的情景,我们每个人都会是哈罗德。
这是我的心情杂货铺,我在这里用心灵写作,也许文采不够斐然,但是绝对真实可信,有喜欢的朋友请扫描关注我。
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生命的尽头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