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新闻哥”的这么一则讯息:
杭州的姚先生说,他家儿子小姚在英语培训班被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打了,原因是小姚比较好动,用踢头的方式“欺负”了班上一个小朋友,对方妈妈看到后就冲上来,当众抓着儿子的手击打小姚,还教育儿子说“要打回去”。姚先生说,对方妈妈的此举导致小姚受惊后失眠失禁,有事为何不能先找他沟通。
于是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与大讨论。
大家一边倒地支持“打回去!”
那么,我也在此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打回去!但要有个“度”。
01
为人父母,谁不爱子心切?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宝疙蛋哇!
先说说这个踢人头的孩子小姚。
什么叫“欺负到头上来了”?小姚的行为就是。他可不像他爸爸所轻描淡写的“好动”,恐怕是“调皮捣蛋没规矩的小霸王!”
平日里在家被溺爱,宠成个“小祖宗”,出门若是受点什么委屈,家人就叫嚣“受惊后失眠失禁”,家人过度放任,而不去教养,怕是根源。
这样的孩子,你不好好管教,自会有人替你管教的。
02
再说说那位母亲的行为。
看到孩子被打,心里一急,上前就拿起儿子的手还击,还教育儿子要“打回去”。
是该打回去呢?还是该打回去呢?同样作为母亲的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位母亲的心情,但“还回去”的前提是,不能过度。适当教育一下就好,能起到正当防卫的作用,又有震慑小姚的威力,就足以。若真像姚先生说的被吓得失眠失禁就有点过了。
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我们谁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当个受气包。
还击的原因不是为报复,只是为下一次他再欺负人的时候会掂量掂量,能不能打?
如若长此以往的放任不管,打人者会更嚣张跋扈,被打者,性格会变得胆小懦弱。
我们从小被教育“吃亏是福”。可这亏,得是哪般亏,不是所有的亏都要吃。
小姚敢踢别人头,说明他并不是初次欺负那个孩子,什么事都有个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你拿人家当沙包呀!
我们不做欺软怕硬的人,但要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遇到类似小姚这样的孩子,还是给他点“颜色”看看。
小姚的“好动”背后,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被宠的无法无天的小霸王行为。
将人心,比自心。姚先生心疼小姚被打,就出来发声,那么,被打孩子的母亲,心就不痛吗?她是亲眼目睹,能坐视不管?
况且,小姚敢当着人家妈妈的面,踢人家头,得是有多放肆。
那位母亲她是拿着孩子的手还击的,并不是直接打过去,说明那位母亲还是很有分寸,做到了适“度”,让人能接受。
03
姚先生嫌没有事先跟他沟通。沟通又如何?是说我们家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要计较,下次不会再犯了吗?呵呵,如果早知道如此,当初就应该好好教育。
现在很多小孩,仗着长辈们的袒护,狐假虎威,骄横跋扈,欺负别的孩子,获取他们内心的胜利感。
是该打回去呢?还是该打回去呢?而一些家长还站在一边,笑盈盈地观看着他们孩子的“恶”行,不去制止,反当做是炫耀的资本,嘴里不咸不淡地说“孩子强势一些好,不用在外面被人欺负”。可是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欺负了别人。
有些孩子,就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这次给他点教训,下次他就比猴儿都精,如果不管不顾,他怕会是变本加厉。
现在的校园欺凌事件还少吗?老师的不重视,家长的放任,受害者的忍让,导致校园欺凌频频上演。
再延伸到社会风气,“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做法,似乎不再受用。你忍,别人以为你是弱,怕了,更想拿你当软柿子捏。
所以,该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