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又开始愤青了!

来源:二三娱乐
我又开始愤青了!

前天我乘公交车回学校采集信息。

我乘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睡觉,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睡不着的。

而现在,我又多了个习惯,那就是不想睡或者是没有条件睡的时候(当然是没有座位啦)就会看向车窗外,看从面前一闪而过的各式建筑,看看人家的设计风格或者设计手法,如果有喜欢的造型或者是立面风格就会不假思索的掏出手机在公交车驶过的瞬间拍下它,作为我以后灵感的来源或者说是模仿的素材吧。

这天我乘坐的公交车在一个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幕不和谐的场景。

红绿灯下面站着一位年过五旬的协警,身穿制服,手持小红旗在维持秩序。协警维持秩序其实并不奇怪,尤其是在中国。但是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他是站在红绿灯下面执勤的,而那些或步行或骑电动车的行人们多数几乎根本不会抬头去看是否有红绿灯,而更多的是看看两侧有没有车辆驶来,如果没有便疾步而走,如果有则缓慢前行,就是不肯站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灯。

在协警老人的厉声吆喝下,终于有人停下来他们匆匆的脚步,面露不悦地等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在后面排起了长队,但还是有个别人对协警老人的吆喝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小心翼翼地在疾驰的车辆中穿行,一个个仿佛都怀揣着十万火急的圣旨一般。

之前有个被热烈讨论过的名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于是,很多人都形成一边倒的趋势批评国人的这种行为,认为国民素质确实很低,不如外国人。当然,也有很多人都会站出来说,这压根儿不是中国特有的,国外也有很多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于是乎,大家仿佛松了一口气,哦,外国人也是一样的。“一个外国人也是一样的”就好像给自己一个可以那样做的的借口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说服论”,这个词当然是我自创的,但它确实是存在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所注意,或者是其实身边一直都充斥着这样的言论,那就是“你看人家XX都怎么样,你也得怎么样”,“大家都这样做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你很特殊吗?”好像所谓的“人家”和“大家”才是对的,这也许正是“少说服从多数”的有力诠释吧,但这样真的对吗?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也是一样的”就可以减轻自己违反交通规则的罪恶感呢?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群人一起过马路,如果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在马路边停下来等红灯,那么其他人也会自觉地停下,而一旦有一个人第一个不顾红灯穿过马路,其他人也一定会跟着过去。这叫“鸭子思想”。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存在,很多人明明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但一旦有别的人做了,那么在他/她看来做这件事的后果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于是也就那样做了,其实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说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人的认识和观念发生了改变,更确切的说是他/她找到了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做任何事,一旦有了理由,有时候甚至是借口,那么做起来便会觉得胸有成竹,理直气壮。

那么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原因肯定是多样的,并不单单是一句“素质低”就可以概括的,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又开始愤青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城市马路的两侧,尤其是正在建设施工的工地围墙上布满了各种宣传标语,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标语,还有一些漫画场景的展现。不论是宣传标语,还是漫画,所展现出的都是对“中国梦”的描绘,给人们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但是我觉得缺少点东西,对“中国梦”的描绘是美好的,“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国民所渴望的,但是如何实现呢?作为中国公民,该如何去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呢?是,宣传标语里也有讲到,像“讲文明,树新风”“修身、齐家、治国”“平等、公平、法制”等等诸如此类。但是该怎么做呢?如何讲文明?怎样树新风?如果只是这些宣传标语,没有实际的引导的话,这跟若干年前的“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把这些宣传标语换成“交通法规”或者“宪法”的简易架构会不会更好?人们在路上行走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这些实实在在能够用的上的东西是不是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会更有帮助?学校教育摒弃那些死记硬背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多年没有修订的“八股文”换成更有价值的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加强学生自身修养的实用类科目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人辍学或者是实施校园暴力了吧?

我又开始愤青了!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经济的重视似乎超过了一切,几乎每年都拿GDP的增速说事儿,虽然也提倡了经济、政治、文化一齐抓,但实际情况好像是对文化的重视更多的还停留在口号上,毕竟文化不是物质保障的刚需。

但是,如果文化真的成了短板,即便是国人个个都成了土豪,那又能怎样呢?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楼市早已疯狂,许多企业和个人都投身到房地产当中,人人都成了房奴。如果努力奋斗不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源泉,那会将是多么可怕的结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