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孙某,女,58岁
患者胃痛,按之加重,心下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鼓出,按之濡软而不硬,大便不爽,饮食正常。舌红苔黄,脉弦滑。
处方:__汤。
服二剂后,包块消,胃痛止。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承气汤加减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陈某,男,12岁。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
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按语:
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燥屎的程度。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再服。
《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
《伤寒论》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证属阳明者,皆为可下也,若大满、大实者,属大承气汤。今此大热,大便硬,未至于大实,只属小承气汤也。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破坚实;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除结燥也。
《医方考》: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伤寒附翼》: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
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消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END——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医承有道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