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1
一个名叫“石池”的学校有着一群特别的学生,他们就像校名一样:掉落在池底的顽石。所有的老师都管不住他们,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长的暴力管理。孩子们就这样活着。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马修,一位失意的音乐家,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那虽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码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里那群顽劣孩子让我厌恶,可后来从他们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天籁之音,是爱的天空里最动人的乐章。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记得一些凌散的,与主题丝丝连连缠绕,却又无关紧要的片断。还记得那个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秃老头,秃老头,你死定了……”的那个孩子,还记得那个个子很小,不会唱歌的孩子,也还记得那个已经不能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让人无法听的孩子……他们都受到了马修老师的音乐肯定,虽然有点沾不上边:女中音,指挥助理,谱架。但他们都被音乐所震撼,洗礼了心灵。
一位法国音乐教师——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音乐与爱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他们都有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这让我想到声乐课,音乐欣赏课上,庄晔,陈新坤老师也总反复的强调爱对音乐作用的巨大。以及爱和音乐间的相互作用。是的,伟大的音乐家们在用爱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旋律,而人类也在被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读过一些关于该片的评论,许多人认为是法国电影受“新浪潮”影响以来的一次回归。因为该片运用的是最简单最古典的技法,通过走“人性”和“温情”的路线获得观众的青睐。的确,正如一位电影评论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剧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归的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2
董存瑞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了。他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读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董存瑞好像是烈火里的战士。还有他喊得那句:“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我从这句话深深的体会到了他那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我们放学回来,爸爸妈妈已经把晚餐都做好了。而战士们整天风餐露宿,有时还吃不饱。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绝不能忘记过去。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来报效祖国。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3
“不管几点钟,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听不见号声,你就是打剩的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
“是!”
团长的命令,连长的回答,构成《集结号》整个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拖上个临时指导员共47人坚守汶河南岸旧窑厂,这是一个营的军力也只能抵挡四个小时的险要之地。
47条年轻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亲人,47个鲜明的`个性,触碰着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几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着最真实的人性。
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冷静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个战士放在心里,胜于亲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着自己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集结号又迟迟未响的疼痛与焦虑;当有人提出集结号已经吹响自己又真的没有听到,选择留守阵地时的坚忍;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的忿忿;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地雷,怀想死去兄弟时的愧疚,渴望救赎的煎熬;一直坚持寻找已经改编了的独二师的坚持;在烈士陵园里得知集结号根本没有为九连吹响过时的愤怒;在旧窑厂誓死要将死去弟兄们的残骸挖出以证明他们坚持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是无名失踪者时的疯狂;迟来的追认烈士通知到来是的激动……
还有姜茂财,九连的阻击手,用身体支撑住了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坦克;还有吕宽沟,为谷子地找一块能走的手表,让他能知道时间而牺牲;还有黑子……
一个一个不仅仅高声呐喊口号的真英雄,每一个都是有着最淳朴原始的爱国情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士形象。残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迟到了十年的证明,烈士的称号,他们不再是无名失踪者,也没有人能抹黑他们的功绩!
向谷子地、焦大棚这样长眠于地下的无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无闻的英雄和烈士们致敬,这也是《集结号》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道战”,他讲了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的老百姓用地道战的方式消灭了敌人的故事。
那个时候敌人有机关枪、大炮,都是些高级的武器,而我们只有大刀、长矛,怎么办呢?咦,大家终于想出一个妙办法:挖地道。
没过多久,几个村子连成一片的地道网终于挖好了,这下敌人们火攻水攻毒气攻都不起作用啦!用火攻,洞里有挡板和备用沙土,能迅速把火关在外面;用水工有些地道口连接着枯井,农田,水就流到有用的地方去了;用毒气,有的分岔口有挡板,能把毒气挡住。
敌人们好不容易挖到一个洞口,却怎么也不敢往进跳,因为洞里设有重重机关,稍不留神,就掉到有尖子的陷阱里被扎死,再往前走,从某个小洞里就会伸出长矛,一下刺进敌人的肚子。
没过多久,敌人们便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再也爬不出来,很快就晕头转向,被消灭的干干净净。
这就是地道战的故事,他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多么伟大!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群众。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5
《董存瑞炸碉堡》 在所有的英雄里面,使我最感动的是《董存瑞炸碉堡》这本书,介绍了董存瑞和队员们上了战场。敌人在桥里面真机枪,而我们的队员却打不到敌人,董存瑞拿着炸药包放在桥下,但没有哪里可以放,他只好用手顶着,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冲啊!”便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因为董存瑞获胜了,可董存瑞却好像化作一只美丽的蝴蝶,永远的.睡着了。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董存瑞非常英勇,想象他顶着炸药包那悲壮的情形,他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为什么董存瑞会不顾自己的商贸区炸碉堡,因为董存瑞有爱国的精神。
董存瑞的英明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国大地,为了新中国牺牲自己。
我们的红领巾、五星红旗,就是这些革命的鲜血染红的,正因为我国有像董存瑞那样的英雄,换来了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6
西方电影,尤其是战争电影,多表达战争对于人类的摧残这一普世价值观。但是他们的主题,往往是基于两种固定模式:例如二战,是生命的一种庄严的光荣;例如反侵略战争,那是战争对于被侵略国家的生命和人性的戕害。而冯小刚的《集结号》仿佛推开了一扇追求回归人性的希望之窗。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大胆的题材——内战。战争题材的影片在中国往往以唤起民众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热情为目的,因而以反侵略为主题的影片比比皆是。但是,很少有人把眼光拉长放大到抗战之后的国共两党的内战上来。冯小刚看到了,而且他看到的不仅停留于战争对于人性的戕害,而且上升到了战争中人类对于真实人性的回归。他将这种人性的回归以相对于抗战来说规模更小的内战来体现。则更加凸显出了战争中人性的真实光辉,无论是大战还是小战。
其次,作为一个战争片,他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不像《珍珠港》,在战争的`规模中凸显人类反抗精神的伟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细节上,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实在的行为,近乎于固执的性格刻画出了谷子地这样一个形象。在让人不经意间为谷子地而感动,“让弟兄们些口气儿!”一句朴实的话,却让另一个人火了,当对方吼道:“你能负责吗?”时,谷子地就以坚定的近乎于固执的口气说道:“我负责!”短短的三个字“我负责!”,却是掷地有声,撼动人心。
第三,冯小刚在电影中大胆地还原了人性的真实,在整部影片中,我看到的贯穿全片的就是两个字“真实”。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是战士不在英勇无敌,刀枪不入,很多的战士都只是刚一露面就牺牲了。我们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场面,因为在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冯小刚自己就曾说过:“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真实的战争已然从我们的心头烟消云散,除了伤痛和荣耀,我们记住了什么?我们又忽略了什么?我们应该忽略什么?我们又应该记住什么?我想,冯小刚的《集结号》就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它应该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吹响回归最真实的人性的集结号。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7
《上帝也疯狂》里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与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布希族。布希族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族人对现代社会的一切一无所知,过着完全自给自足,单纯快乐的生活。他们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所有权的意识,共享所有资源,没有纷争和矛盾。他们的文明落后,信奉上帝,仍抱有最原始的世界观,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后代,甚至把穿着文明的现代人当做神仙。
布希族以小家庭形式聚居,与其他族人长期没有联系,电影的主要讲述了基索的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可口可乐瓶改变了原本平静和爱的基索家庭。他们都特别喜爱这个神奇而能多功能使用的物件,让他们第一次觉得有东西是不能分享的,引发了争吵抢夺等不愉快的事情。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以基索家庭为代表的布希族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少,完全不了解科学的世界,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他们不了解的客观现象,面对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只能认为是神的作用,只能用唯心的思想来解释。
影片中同时以现代人的生活与布希族做对比,反映人类在文明和社会条件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却是麻木,拜金,受欲望驱使在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蔑视自然规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认识和创造才获得了如今文明的社会,但却还需要不断的认识和调整世界观,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和正确的发展。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对社会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8
教学要求:
1、能简要说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经过。使学生了解英雄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知道如何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写作要求选择材料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一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全文共分几段?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师:全文共分五段,二至四段是叙述的经过,也是课文的重点。
2、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新课
1、董荐瑞为什么请求去炸暗堡?他在请战时的动作和神态怎样?(用*标出有关的词语)
师:“瞪”、“进射”充分表现出他对狡猾阴险的敌人的仇恨;“坚决”表明他已将仇恨化为力量和决心。
2、董存瑞主动请战后是怎样前进的?(勾出有关语句)
3、作者为什么用“万分紧急”来形容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
师:桥高、斜、时间紧。因此,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
4、当时,董存瑞有哪些方法可以选择?他这样却做了吗?结果又怎样?
师:同学们考虑到的方法,董存瑞也考虑到了,而且尝试过,可是都失败了。
5、此时此刻,董荐瑞为什么果断地采取了唯一的办法--舍身炸暗堡?这充分体现了什么精神?
师:战场非游戏场,董存瑞是主动清战,加之时间紧,地形不利,无助手,负伤等因素,他果断地选择了唯一的办法--舍身炸暗堡。充分表现董荐瑞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战友的生命,换来战斗的胜利。
6、董存瑞的一位可敬的英雄,我们可以从他舍身炸暗堡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感受到英雄的本色。请你用“--”勾出有关的.旬子。
师:通过“站”、“托”、“顶”、“拉”这些动作的描述,表现他坚决果断、义无反顾,通过“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钢铸一般”、“坚毅”这些神态的描述,表现董存瑞视死如归的威武形象;通过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他宁愿献出自己的青春、生命,对胜利的向往,对战友的期望,号召。
7、“一秒钟、两秒钟……”透过这省略号,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这是生与死的考验,时间在一秒一秒走过,敌人在慢慢走向死亡,而我们在慢慢走向胜利,董存瑞这个英雄好汉也随着这生死考验,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里诞生。
8、读到这里,你想对董存瑞叔叔说点什么?(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热爱英雄的情感)
9、董存瑞“舍身”有什么意义?(采用问读式教学完成)
10、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什么高尚品质?
师:勇于献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1、本文围绕什么选材?体会文章的详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本文围绕“舍身炸暗堡”选材,突出文章的中心。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9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想经历战争,那时的人们渴望和平,期盼和平,等待着战争的胜利。为此,许多中国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此刻一位充满热泪的.女子女扮男装奔赴战场,她就是高山。
在一九四七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牵制敌人,一支民兵小分队浴血奋战了一天一夜,几乎全军覆没,而阵地上只剩下小队长高山。胜利后,高山发誓要杀敌为战友报仇。于是她女扮男装参加了解放军。不久,袭击敌人的突击战中,雷振林违反纪律,独自潜入敌人内部,不慎被敌人发现围困营中,高山冒着生命危险突入重围救出了排长雷振林,可她自己却受了重伤。高山治疗阶段向团里坦白了自己女扮男装杀敌报仇的事实,团里也理解了她。高山自己也松了口气。雷振林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做为代表去医院看望她,雷排长很内疚……不久她出院后留在了地方工作,雷排长又一次去看她,把他最心爱的指挥刀送给了高山。
回味过去,先辈们在沙场上拼刺刀,而我们更应该赓续红色血脉,革命先辈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畏艰难困苦,他们的奋斗历史是我们年轻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10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影片的名称叫:《集结号》。
这部电影讲述了谷子地连长奉命率领九连在汶河阵地阻击敌人,不听到集结号声不能撤退,最后除了谷连长,他的47名战士全部英勇牺牲的事迹。事后,47位战士都被定性为“失踪”,他为了给47位兄弟讨回公道,不断写信上访,并且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自己战友的遗骸。最后,他终于找到了部队,还了他47位兄弟“烈士”的光荣称号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九连的战士阻击敌人时的景象。谷子地连长和九连的战士一共只有48人,而他们要阻击的却是几万人的'国民党的一个师。谷连长说:“要阻击几万人四个小时,我看一个营都够呛,更何况我们只有半个连!”但是,谷子地的上级对他说过“就算你们只剩下一个人,也得给我继续阻击下去!”就这样,他们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阻击了一天一夜。最后谷子地连长身负重伤,其他战士全部阵亡。他们这种严格执行命令,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死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从这部电影中我明白了,战争是残酷的,战友的情谊却是比亲兄弟还要亲,每一个战士的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经过,学习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自然段。
教学手段:采用“设疑引读”“自学探索”“激发想象”“再现情景”“精读点拨,赏析升华”等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炸暗堡”一段的内容,从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中,体会董存瑞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录象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简介董存瑞:(出示董存瑞的图像)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年青的英雄————董存瑞。董存瑞是河北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用自己的身体扫清了大部队前进的障碍。当时他只有19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
板书:11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引导学生由课题设想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学生字,掌握生字。
2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迸”字读beng,不读bing.
Zhong(中国) jia (夹紧) ying(应该)
中zhong(中弹)夹jia(夹衣)应ying (答应)
3、辨形
4、释义
震撼:剧烈地震动。
迸射:放射喷射。
昂首挺胸:抬着头,挺起胸。
坚毅:坚定而有毅力。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大或事业伟大。
三、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我军前进受阻。
第二段(2—4):请求炸堡。
第三段(5—7):冲向暗堡。
第四段(8):炸掉暗堡。
第五段(9):我军消灭敌人。
四、讲读第一段
1、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回答:
“暗堡”是什么?课文中的暗堡是怎样的?如果不消灭这个暗堡后果怎样?
2、 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层次。谁告诉老师,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你认为哪几段最能突出董存瑞的高尚品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二、三、四段。
二、学习第二段。
1、 点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董存瑞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OK语录网】
2、 指导学生边读边谈。
(1) 出示投影: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引导学生抓住“瞪、迸射、仇恨的火花”去理解董存瑞对敌人的仇视和看到部队受阻的焦急心情。
(2) 抓住“跑到连长身边”“坚决的说:‘我去炸掉它!’”去体会董存瑞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3 总结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董存瑞是怎样一步步冲向暗堡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指导学生边读边谈。
(1)抓住描写董存瑞动作的词“冲”“抱”,体会董存瑞急于炸掉暗堡的心情和决心。
(2)“跃出”“跃进”“再跃进”,表现董存瑞机智勇敢、动作敏捷,在敌人的火力封
锁中艰难地前进。
(3)“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向前滚动”说明董存瑞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说明董
存瑞既勇敢无畏又沉着机智。
(3) 从“身子一震”“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体会董存瑞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勇往直前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四段
1、 教师范读第四段,学生思考:董存瑞是怎样炸掉暗堡的?
2、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小组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性命?
4、 有感情地读董存瑞炸暗堡的`形象的句子:“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顶,右手猛的一拉导火索。”找出其中的动词,说说董存瑞为什么这么做?
5、 投影出示董存瑞神态的句子: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种、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语去体会董存瑞无所谓惧的英雄气概。
6、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7、 放录象,再现情景,感情朗读全文。
五、小结
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如果要你为董存瑞叔叔立一块碑文,你会在碑文上写些什么?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中心。
1、 指名朗读第四段,体会思想感情。
2、 齐读第五段,说说我们的大部队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得胜利?
3、 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对解放隆化的战斗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讨论写作方法
思考讨论:课文是怎样来突出董存瑞的崇高品质的?
三、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段。
四、完成“读读写写”
1、 指名读词语。
2、 学生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两遍。
板书设计: 1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动作 神态 语言
瞪着
请求炸堡 跑 迸射 我去炸
抱、冲
跃出、跃进、再跃进
冲向暗堡 匍匐、滚动
猛冲
脸似钢铸
舍身炸堡 站、托、顶、拉 目光坚毅 为了新中国
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