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憧憬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它是人们内心最隐密,
最放松和最惬意的理想场所。
两千多年以来,
中国人从未停止过造这个梦。
从海上仙岛“蓬莱”,
再到文人的心中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这种山水环绕、面水背山的闭合式的理想栖居,
赋予了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梦以丰盈的羽翼,
随着中式园林的形成,
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从此诞生!
中国园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一独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
处处都显露着中国人的造梦艺术,
不论是古韵古风的中式传统园林,
还是极力寻求自然与空间相呼应的新中式园林,
都在时间流转中延续着与生俱来的美!
| 洞门之美 |
门是开合的枢纽,
而有这么一扇门却与众不同,
它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
这便是洞门。
洞门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园墙、洞门,
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
日出、日中、日落、春来、夏至、秋始、冬结,
洞门就如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以小见大,
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 屋檐之美 |
“山月窥檐入,溪风掠坐来。
炉薰兼茗饮,净拂绿琴埃。
”在中式建筑中,屋檐是一道靓景。
屋檐中的飞檐更是独具特色,
优美的飞檐将视线延展至遥远的天际,
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
秋天,
缤纷落叶,染了瓦黛,动了心弦;
寒冬,
大雪纷至,檐上多了冰晶,沁人心脾。
大雨滂沱时的屋檐更美,
天水沿着檐瓦淌下,
如同天降妙音,
叮咚作响。
| 瓦当之美 |
遥想那个久远的午后,
斟一杯清茶,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式建筑中,
不论红砖碧瓦,还是青砖青瓦,
都能让人感受到素雅、古朴、宁静、厚重的美感。
纵向排列的瓦片,
让屋面过渡之处平滑而连续,
让建筑本身更显挺拔。
| 亭廊之美 |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
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
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
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
廊在各国园林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 花窗之美 |
漏景是汉族建筑艺术园林构景方法之一,
它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
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雅致的花窗便是漏景之美的完美体现,
特别是江南园林,
向来以小巧、精致、淡雅、写意著称,
其中,形态多变的花窗于之来说更是锦上添花!
| 水景之美 |
“庭树不知人去尽,秋春还放旧时华。
多情唯有池中鲤,犹为离人护落花。”
水是园林中一道难以抗拒的柔和之美!
水上浮着翠绿的植物,
花叶之下,
成群的小鱼嬉戏玩耍,
更是多了份灵动与情趣。
| 假山之美 |
赏假山,也是赏奇石,
山的俊秀崎岖,
全凝聚到了这一方奇石之上,
依山傍水,
也符合了古人对于仙境的追求。
层次分明的山石,也起隔景之用,
园中无限风景,不容一眼看穿看透,
美得含蓄,犹有保留,如此甚妙!
假山在中式园林中也具有另一层意思,
不仅起优雅的装饰作用,
又赋予了招财聚宝的效果。
| 翠竹之美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君子如竹,
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它也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 幽径之美 |
青石小路,待谁来?
在空旷的砾石堆里开辟一条弯弯曲曲的不规则石径,
被岁月磨平棱角后的石头,
躺在幽静的小道上,
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 闲花之美 |
繁华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花是园林庭院中不可或缺的心爱之物,
它把中国人的梦装点得更为鲜活,
成为了感官的享受,既陶冶性情,
又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精致的中式园林生活培养的是一颗高洁的心,
在一方园景雅致营造出的空灵、清远、静穆、深邃、幽僻之境里,
林林总总的思绪此起彼伏,
如同花开花落一般风淡云轻。
中式园林,
中国人诗意的栖息之地、
最美的心灵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