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
“稳定”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
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分、工作或世界观,
世界只会咻地一声超越你,
把你远远抛在后方。
~ 尤维尔.赫拉利 ~
观察现今的课堂教学形态主要分成“教师中心”、“以生为本”和“学生中心”三种类型,其中“教师中心”占有绝大多数的课堂,“学生中心”则是这个时代所应具备的课堂风貌。
“教师中心”是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也是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在每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传递知识概念,并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所有传递的知识。因此,教师会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利用各种辅助工具,从早期的黑板粉笔,到后来的投影仪+PPT,尽可能清楚地说明与演绎教材内容,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以生为本”仍是由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内容与活动考虑的是群体与个别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基于所认知的学生程度和学习速度实施教学,并在过程中尽可能照顾到多数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会留下足够的学生学习与活动时间,在时间占比上,教师与学生占用的课堂时间比例较为接近。
“学生中心”则是课堂上所有活动围绕学生来开展,在教师的引导与协助下,学生提出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步骤,在师生互动、个人自学和小组协作的基础上,逐步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将这三种不同课堂类型视为光谱上的三个相对位置,它们对学习内涵的关注重点自然也各不相同,位于光谱左侧的教师中心课堂,更多着重在知识概念的传授,而往光谱右侧的学生中心课堂移动,则越来越倾向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课堂的三个阶段对大多数惯于教师中心教学的教师是不太可能一步到位,立刻就能熟悉学生中心教学的方法、内涵与形式,因此可以藉由逐步改变课堂形态来培养所需的能力,包括精确理解课堂情况、基于学生认知起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等。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透过信息化工具,让教学更多地从挖掘与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展开,改变惯性的教学思维。待教师实务上能够较为精准地掌握学情,心态上能理解学生做为课堂主体对学习与教学带来的帮助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结合项目式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达成朝向学生中心课堂的转型。
熟悉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考虑跨进课堂模式变革的深水区,也就是“学生中心”的课堂了。这时项目式学习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能帮助教师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在杜威“做中学”理论的支持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包括创造力、探究力和协作力等高阶能力,结合学科知识形成个人的综合素养。
上海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夏雪梅博士指出:“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它超出了学与教的范畴。”她认为“一个好的项目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在乐趣,甚至完成一次蜕变。”可见项目式学习能实质性改变课堂教学型态,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夏雪梅博士在她的专著《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中提出四个不同课程层级的项目式学习,分别是:微项目式学习、学科项目式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超学科项目式学习,共通的是它们都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其中超学科项目式学习是建立起一套超越具体学科的概念体系,在教师日常教学的使用不多。
微项目式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15-20分钟长的时段,让学生进行探索性项目任务,教师藉由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性与社会性实践。若课堂时间不足,也可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实施。
学科项目式学习指向学科本质,以学科关键概念或能力为载体,从核心知识提出,到挑战性问题解决,以及最后成果与评价,都必须体现对学科本质性的理解。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其他学科,或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做为支撑。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有明确的统整目标,藉由指向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汇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进而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意义。
从不同课程层级的项目式学习特性描述会发现,无论哪一种项目式学习,在在都对教师的课程整合与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项目式学习应该先找到一种较容易入手的工具,而且要逐步模索合适的方法,从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融合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达到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力与协作力的基本要求,再根据学生情况,垫高问题难度,促使学生融合高阶与低阶知识,提高所应用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现代教师应具备数据科学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的工作目标之一在培养面向未来世界所需的人才。面对变化越来越快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教师不能抱残守缺地死守传统教学阵地,而是应该洞察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将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意融合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是藉由信息化教学,掌握数据科学融合教育教学的知识,精确解读课堂上所有产出的数据,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使课堂模式从教师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接下去则要熟练项目式学习法,从微项目,到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甚至超学科项目,精炼课程整合能力,逐步练成一位学生中心教学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