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来源:二三娱乐

前段时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刷爆了全网,他的几个金句也燃爆了全网: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生是死,我自己说了算”

“打破一切是非定义”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改编后,这一款的哪吒很幸福:

没有父亲的绝情自保,只有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

没有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惨烈,只有父子俩情深似海的告别;

没有龙王的苦苦相逼,只有敖丙回心转意后的鼎力相助;

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和谐。

他仅有百姓对自己的成见,以及天庭对魔丸的定义。

被“和谐”后的哪吒靠着父母无条件的爱,重塑肉身,顺利位列仙班,成为天庭一员。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哪吒依然是那个白衣翩翩的童子,他可能生性顽劣,但他爱憎分明,有血性。

父亲伤害他,他剔骨还父;母亲抛弃他,他割肉还母;父亲打碎他的金身,他找父亲寻仇。

虽然最后还是被原始天尊给降服了,死后,以莲花为化身,做了玉皇大帝身边的一名大将。但至少没被收服前,他为自己活过。

被收服以后,他不悲不喜,一天又一天地过着日子,从此,成为一个精心的木偶,再也不能感知世间炎凉。

莲花化身的他,已经不是以前的肉身了。收编后的他,也不是以前的他了。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活着》序言。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福贵的一生简直不叫“活着”,只能叫“忍着”:父亲死去,田产被人骗光,女儿哑巴,儿子死去,妻子死去,女儿死去,女婿死去,外孙死去……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悲苦却令人佩服。

这,是福贵的抉择。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西方的俄迪浦斯王也很苦。

他是悲剧的化身,他的悲剧来自于做为人自身的宿命。

他为了躲避与生俱来的命运,一再逃避,一再小心,却始终逃不过杀父娶母的宿命,最终他只能为了赎罪,自己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于荒野。

错了,就是错了,只能自我放逐,自己救赎自己的心灵。

没有收编,没有改造,也没有苦苦忍受。

这,是俄狄浦斯王的抉择。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哈姆雷特出身高贵,本是王子,却在归国后得知,叔叔和妈妈私通并害死了生父。

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哈姆雷特始终不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也没有迷失自己的本性,面对无常的命运,哈姆雷特痛苦地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到底,他还是迎向了生命的激流,为正义伸张,为父亲报仇,虽然最终也付出了失去爱情、失去生命的代价。

就像裴多菲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虽然哈姆雷特30岁死了,但他死的有价值,死得其所。

与其痛苦屈辱地活着,不如骄傲自尊地死去。

这,是哈姆雷特的抉择。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不成功便成仁。这,是他们的抉择。

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的。比如终身学习,比如热爱运动,比如亲自劳作……

中国有句老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还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没有精神的人生,就成了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

如今的我们日子平庸,是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的,但至少也不要成为人人厌恶的老废物,就像苏大强那样的,赖活着到八十岁,又有什么意义呢?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