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玉兰花,夜晚的路灯,春天的蝴蝶,秋天的落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宋杏芬的眼里都有诗意。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灵巧的笔采摘着生活之蜜,酿出一篇篇诗,发表于报刊,出版成诗集。昨天我在服务中心的接待室等人,偶尔看到桌子上放着三本书,都是本地熟识的作者,其中一本是宋杏芬的《今古浅吟三百首》。
宋杏芬是律师,和我在工作上没有交集,只因生活在同一个小城,共同喜欢看书,才有了相遇的机会。八十年代初期,城里没有娱乐场所,空闲时间只能看书消磨时光,我喜欢一趟趟去图书馆借书,于是就有了同样喜欢去借书的宋杏芬的相遇和相识。
图书馆在东珠巷内,夜晚降临,所有的商场、书店都关门了,只有图书馆灯火辉煌,里面挤满了借书、还书、找书、看书的人,我每隔一两天就会去一趟,每次去了就会在阅览室里找个地方静静地看书,看到关门熄灯才回。关门时一起走出来的我们,往往会交谈几句,见面次数多了就成了熟人,朋友,他们之中有制药厂的、丝厂的、农机厂的,也有在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其中就有宋杏芬。
我们开始时的话题是相互之间推荐好书,以书为媒介,朋友介绍朋友,圈子越来越大,终于把团委书记也吸引了进来,从而有了一个月一次的读书会,有了“荐好书”的油印小册子,有了馨风文学社。小册子为了丰富内容,逐惭收录散文、诗歌和小说,那个时候写诗的人很多,写得好的并不多,宋杏芬是其中的姣姣者。
八十年代的诗歌,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没有功利心,没有对物质的渴望,只有对善良美好的追求,读书写诗成了最时尚的行为,诗人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海子等等,他们成了我们的偶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成了我们的座右铭。我们热情地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邀请成名的诗人来上课,这些诗作太稚嫩,没有地方发表,就录进小册子,小册子越印越厚,最后因为经费不够而停办。
九十年代以后,大家都为赚钱而奔忙,下海经商,赚钱发财,再也没有了写诗的热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去了乡镇,有人去了外地,有人办了公司,文学社就这样散了。物欲主导下的社会,写诗成了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既劳神又费力,还挣不到钱,只有宋杏芬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持之以恒地写诗,点点滴滴都化成了笔下的文字。几十年过去了,她的成就让我们吃惊,当初天赋比她好的人都已沉寂,只有她出版了十多部的诗集和散文集,成了小城有名的诗人,成了我们羡慕的作家。
人生其实很简单,选择自己热爱的,坚持自己所选,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她的主业依然是律师,副业是写作,律师让她的无尽的写作素材,写作让她有更周密的思辩能力。我翻看着她的诗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墙根竖着的那把锄头,曾经用它锋利的牙齿,紧咬乌黑的泥巴。面对那广袤的大地,它历尽春夏秋冬,把无数个金色的梦播种。”她就像一位朴实的农人,选择了文学这块园地,精耕细作,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如今的她已经是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专栏作家,中国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高级作家资格证书。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受过的苦,都是人生财富。只要心中有梦,坚持前行,人生路上浅唱低吟都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