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做个悦人悦己的人

来源:二三娱乐

做个让人舒服的人,也是一种本事,一种智慧。

   (一)心甘情愿地付出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热情,勤快,有效率,心直口快,你要说不喜欢他不怎么不准确,可是要说喜欢也觉得不怎么准确,还真有点让人爱恨交加,百感交集。

邻居小阳就是这样的人。她是个风风火火的人,重度强迫症患者,不管是家务活还是工作上的事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完成,否则喝茶不香,吃饭乏味,连觉也睡不踏实。比如年底大扫除,本来就是脏累苦的事情,本来可以分成若干天进行,可以一天洗床单被套,一天洗擦家具,一天清洗门窗和地板,多几天也没有关系,反正不是硬性任务。可是,她就偏偏不行,她一定要全家总动员,一天拿下。她天微亮就起床,叫醒全家人起床,全家人都睡眼惺忪,不帮着拆被单也就算了,还像个怨妇似的站在哪儿东倒西歪的,她一看就火了,难不成家务活都是她一个人的,她还不是为家人好,她还不是为了家里有个清洁舒适的环境,喜气洋洋地过年!一大堆数落,家里人不吭声,不想跟她辩论,任由她安排,但其实家人是有不满的,只不过都熟知她脾性如此也就迁就着她。她统筹安排,高效有力,一个周日就把年底大扫除解决得漂亮利落;唯一不足的是大家都累得像狗一样可以怎么趴就怎么趴,高兴不起来。本来窗明几净的,地板干爽的,被单既有阳光的味道又有如纸被扇动的坚挺的质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是因为体力透支,实在无心无力享受。甚至,过年,尤其是年前的大扫除,成为了家人的阴影,使这传统节日也不招人喜欢。

她老公有点笨手笨脚,维修家里的简单电路,换装水龙头,等等,这些常见的家庭故障都不能够胜任。所以,十多年来我邻居迫不得已练就了一身本领,现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小故障是没有办法难倒她的。所以我们都戏谑地称呼她为“女强人”。可是这“女强人”没有享受照顾丈夫和家人的幸福感,有的是愤愤不平,有的是辛酸苦痛,她认为这些本来应该是男人的事情,可是因为自己男人笨蠢懒,不体贴,倒使得她变成了女汉子一样的存在,她一点都不乐意;她喜欢像公主一样被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觉得失落,甚至伤感,动不动就埋怨,指责和讨伐老公,希望他能够猛然醒悟,回头是岸,将功补过。可是老公像个闷葫芦一样不发声,无奈地闷坐在角落里。他们的婚姻有着太多沉重的鸡毛蒜皮。我不知道这婚姻里的人们还有没有幸福?还是只是为了婚姻而婚姻?因为习惯而继续?

我们都知道,婚姻内的钱钟书像是一个坏孩子,老是弄坏这个那个东西,但是,即使是产中休息的杨绛也没有忍无可忍,大发雷霆,反而是温声细语地安慰钱钟书:不怕,我会修,一次次给钱钟书吃了定心丸,连杨绛的父亲都不无感慨,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女儿却成为了钱家的灶下妇。杨绛有才,可是为了钱钟书的发展,她宁愿成为“最贤的妻”。她爱钱钟书,她珍惜这份感情,她把钱钟书和钱钟书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自己低到柴米油盐的烟火中。她是自告奋勇地、心甘情愿地、自始至终地付出,没有片言只语的怨言。既然爱了,付出了,就心甘情愿,不要喋喋不休,不要邀功请赏,不要自认吃亏,如果心不甘情不愿,那就先停住脚步,等到自己可以坦然了再行动;没有等来那一刻,不需要行动。

我的邻居,一直付出,但是太强调付出感,往往就忽略甚至伤害了相关人们的感受。有时候,让人非但不感激,还反感,厌弃,逃离。我跟她丈夫也非常熟悉。有一次,我们谈到夫妻最不能忍受的脾性,她的丈夫直言不讳的就是太强调付出感,太喜欢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别人。这种性格就像刺猬一样,扎得周遭的人们浑身不舒服;尽管你原先的出发点可能只是发泄,不是伤害,但无意的伤害反而更加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加长久持续,杀伤力更强,自己却浑然不觉,危害更大。

做个让人舒服的人首先应该是既然付出了,就无怨无悔。

(二)学会尊重,求同存异

我还有一个小学同学小婉,非常有条理,非常爱干净,差一点就患有洁癖了。但是我们共同的另外一位朋友小清就特别地散漫,不注重房间的整理与清洁。每次我们去小清她闺房,都要怀疑是不是小偷刚刚来过,乱七八糟,这儿那里,到处都是一堆堆小山似的衣服或是资料,有时候她甚至不知道笔记本电脑淹压于那一座小山下面,必须翻过来,扔过去,扔过去,翻过来,一番折腾后才能够找到笔记本电脑。刚开始她还会有点不好意思,总是强调自己有时间一定会整理,但是下次去她还是那个样子。我的朋友小婉一开始就忍不住提醒,教育,出谋划策,时间久了,她是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和警告,说小清将来如果结婚了肯定要遭受婆婆或是丈夫嫌弃,肯定无法拥有幸福的婚姻,谁要这么乱七八糟的家啊!刚开始小清没有在意,久而久之,有点烦腻了,总是刻意和小婉保持着距离,关系开始变得客气,僵硬。小婉觉得非常委屈,觉得自己一番好意不被领受也就算了,还被冷落,差点就要哭了。她始终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小清应该按照她的建议去完成。

虽然我也喜欢干净清爽的房间,但是我不会强求人家一定要跟我一样,最多委婉暗示一下,如果人家不喜欢接受,就算了,反正纯属个人喜好,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较真。诤友虽难得,但是体谅、宽容、接纳更为重要。成年人的交往应该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现在汽车已经非常普遍了。我们学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辆代步车。有些同事,两公婆都在附近上班,又不喜欢出门走走看看,对私家车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就老是有一些同事忍耐不住几次三番地苦口婆心地引导开导,必须买辆车了,有车,出门别提多方便了。其实道理都懂,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重点乐趣点不同,真的没有必要一次次一回回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去年暑假,是贝贝幼升小的特殊假期,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个个,一次两次劝我必须把贝贝送进暑假补习班,否则那些拼音知识会日久生疏,乃至完全淡忘,对一年级的学习非常不利。虽然我知道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知识的东西,确实需要反复训练,复习,才能够形成长久记忆。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做决定时很多时候不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还发现了很多家长从众心理非常明显,严重。身边一个个辅导提高班如雨后春笋,家长们为了省力气,更倾向于送孩子去各种辅导班。但这其实不怎么科学。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决定,如果孩子掌握得还理想,就应该利用假期培养孩子其他良好习惯或是兴趣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巩固知识。如果害怕孩子相关知识淡忘,适当地自我复习和练习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这种做法有时候危害性还不小,过早地应试强化教育,可能会扼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不仅朋友之间存在这种问题,家庭之间,尤其是有些父母,像我这样来自四线城市的落后乡镇,父母不管经济上和生活上有没有给予孩子帮助,他们总是过多地明显地粗暴地干涉孩子们的生活。在二胎没有完全放开之前,有很多年轻家庭没有能力在政策外偷生;这样的家庭,即使生活条件改善,比如买车,比如每年一两次国内双飞游,比如办卡打羽毛球,家长们不是高兴,没有支持,反而是此起彼伏的嘀咕、埋怨,诉苦,有钱有本事给我偷生去!我要的是儿孙满堂!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是看不见的,他们看见的永远是自己那片狭小的古老的天空,他们像一堵让人抓狂发疯的逃不掉的高墙。在农村,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内部关系很复杂,很糟糕,很恶劣,我觉得这跟父母们固执己见,不懂得体谅和尊重孩子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应该与时俱进,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主观的思想强加在身边的密切相关的人们身上,有时候真的是人为的炼狱。

做个让人舒服的人,与别人相处时,学会尊重,尊重别人,即是尊重自己,求同存异,要知道,我们不是一个模板生产出来的。

生活舒不舒服,很多时候跟物质、地位没有关系,跟周围的风气、人文有关系。我们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我们不要成为让人不舒服的人,我们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无法悦纳别人,至少默认,这不仅让别人更加从容,更加自在,而且喜欢与你相处的时间,你也觉得自己如沐春风,每天都神采飞扬,一句话,与人愉快,就是自己愉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