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晋中:榆次古城遗址:一块“会说话的石头”

来源:二三娱乐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老城的西城门包括瓮城,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仅存城墙中心部分的夯土,因当时此地比较荒僻,从而得以保留了近50年。2003年9月,西门和瓮城修复完成,在修复过程中,挖掘出土了部分城砖,上刻有“明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的字样,证明榆次老城是在明代才由土城改建为砖城的。“榆次八景”之一的“龙门夕照“诗,是这样描述榆次老城西门日落时分的景色的:“霞散晋山开锦绣,云凝涂水映红霓。天垂落日烟光暝,地卷斜晖草色凄”。

        如今,以老城的西城门(瓮城)为主要地标的遗址公园已经建成,整个公园南北长近800米,东西宽110多米,占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复建的西门城楼、瓮城、关帝庙遗址、榆石亭、御敌楼以及新建的仿古游廊、亭、阁等建筑。 

       下图、老城遗址公园南门,也是老城的西门及瓮城

    下图、这是在西门门洞中拍的瓮城照片,据说瓮城内原建有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如今仅存这座庙门。

    下图、近拍关帝庙门,门额:忠烈宫    门洞两侧有一幅砖雕对联,但因字迹有损,未录。

     下图、关帝庙门的背面,门额“真丈夫”,      对联:英雄幾見稱夫子     豪傑扵斯乃聖人

                              左侧:砖雕楷书“贯日”、篆书大字“华夏”                                                 右侧:砖雕楷书“同天”、篆书大字“威震”

   下图、在关帝庙门处拍摄老城西门。

    下图、这是瓮城南侧的门洞,石雕门额:鳯朝

   下图、“鳯朝”门洞的条石地面,古老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辨。

    下图、一架飞机经过榆次老城上空,前往太原武宿机场。

     下图、瓮城之南的这座城楼为“御敌楼”,又称“山海楼”,独立在老城之外,楼上的匾额,未拍摄清楚,但只有2个字。

     下图、向北回望瓮城和西门城楼。前面下沉广场的石材地面有纵横交错的沟。是榆次老城的地图吗?

     下图、这是位于下沉广场西南角的 “榆石亭”,因亭中央立有一块石头而得名。关于此亭的传说,请看附录

     下图、瓮城和西北的护城河

    下图、遗址公园的人工湖和仿古建筑

    下图、湖边的游廊

     下图、西门城楼和城墙

  附录

                                                       会说话的石头“榆石亭”

        在榆次老城遗址公园下沉广场的西南角,有一座仿古亭子,名为“榆石亭”。亭内中央立有一块高约2米、外貌非常普通的石头,但亭正是为此石而建,也由于此石而得名。原来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大有来头,据说在2500年前,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它就以“会说话的石头”而名闻朝野。

        据《左转》记载,晋平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34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平公听说后,便问晋国的乐师师旷。师旷答道:“石头当然不会说话,可能是传闻不实,或者是有某种心声会依托石头传出”。并借此劝谏晋平公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否则百姓有怨恨而不敢直言,就只好托石头来传达心声,那就悲哀了。   关于这块石头说了什么话,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也无传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师旷回答晋文公的话,其实是话里有话的。以致后世的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论及此事。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刘星任榆次知县,他曾说梦中有“能言石”托付,于是他从鸣谦镇沙沟村运一巨石置于城西门外,并筑榆石亭,传留至今。

         “”即指当年的“榆次县”,“石”指的就是这块“会说话”的石头,“”当然就是“榆石亭”了。

        全文完

2018.12.31      阅读(990)| 评论(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