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随感 |《文明的孩子》

来源:二三娱乐

本文原载于读与居(dyj-yd),欢迎关注微信。

对于布罗茨基,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我是闻所未闻。没想到他还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豆瓣上有那么多的人知道他,喜欢他,读过他的诗和散文。这一切是让我多么的惊讶。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俄罗斯诗歌,对于很多东西并不是很了解,那么这篇读书札记只能是随便聊聊了。

布罗茨基首先是可以称得上“流亡诗人”的,正如他在书中某一篇所说的那样。一个诗人流亡最真实的原因无外乎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的结果。布罗茨基在《小于一》中所述的一切正是那个国家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迫使他放逐。《小于一》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有种感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似乎总是和政府保持一种疏远关系的,不管这个政府是开明的还是专制的,他们天生就是和权力不配合的,对着现实说不上哪里好也说不上哪里不好,但就是忍不住要对政府的各种决策说三道四。大概真的就如布罗茨基所说的是为了渴望尊重、承认、理解吧。

weChat:dyj-yd

很有意思的是,布罗茨基总是不分任何场合强调诗歌比散文更好这一论调。不知道那些散文家听了是否会愤怒。但是刘文飞先生在《布罗茨基的矛盾》这篇序言中指出了布罗茨基诗歌与散文存在的矛盾。他既然不看好散文,但有时候又不得不借助散文来表达某些诗歌无法传达的东西。

布罗茨基分析五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十分的精到。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接触原文,所以对里面一些格律音调的东西不是很懂。前三位诗人有其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苏联时代的诗人,都处在那个政治风暴最严酷的岁月,诗歌在那段时期既是造成他们受苦受难的因,也是他们受苦受难的果,他们也因诗歌成就了自己。

布罗茨基对这三位诗人是有着强烈的爱和同情的,在很多场合都对曼德尔斯塔姆和阿赫玛托娃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表示遗憾。更是觉得20世纪最优秀的诗人非茨维塔耶娃莫属。

布罗茨基

以我个人的趣味而言,我相对比较喜欢阿赫玛托娃的诗。布罗茨基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分析奥登的《1939年9月1日》这首诗。几乎是逐字逐句的分析,颇有点为中国古书作注的老先生们。这首诗的英文版中文版我都读了,没有特别的感觉。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布罗茨基和奥登的交情非同一般,奥登在此之前也是闻所未闻,只能说太孤陋寡闻了。最后一篇文章是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两首诗,一个说是表现了死亡,另一首说是表现了生活。说实在话,最后一篇并没有怎么读完,因为理论的东西没有作品血肉的填充最多也只是毫无生气的僵尸。有些话只能留待以后阅读更多相关的作品再来评论吧。

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读这本书,而只写出了这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总是感觉有所亏欠的。但还是有自我安慰的方法:我毕竟不是专攻俄国文学的。这本书所论的内容又这么杂,真是无从谈起。要说收获,那就是认识了一批以前不认识的诗人,除此之外也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文/鼓浪屿上的黑泽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