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了方军老师的《付费》,一本对互联网知识经济进行深度解读的工具书,整理导图如下:
方军老师在书中从制造知识产品和学习知识产品的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应该如何做的方法,并且引用了大量案例如混沌研习社、得到、分答小讲、知乎、喜马拉雅、优衣库和苹果公司等等,是一本在制造和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其中分享的三个分析工具:针对制造知识产品的知识产品矩阵、知识商业画布,以及针对学习知识产品的个人知识支柱,都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干货。
下面,老板将结合本书内容,梳理下自己学习过的知识产品以及正在搭建的“一杯一练”,明晰一下方向。
首先,老板学习过的知识产品将三个业务形态都占据了:36Kr、虎嗅、差评、果壳网等媒体,鸟叔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姑婆那些事儿等内容,以及三节课、混沌研习社等教育产品,并且,这些只是对微信渠道的盘点,其余的如在行、分答、罗辑思维、得到等均有涉猎,最近更是报名了一个PMP考试培训班。但老板真正付费了的,目前除了这个线下的PMP开始培训班,再就是各类图书。
互联网发展至今,打造了一场免费狂欢,如今人们对付费买知识热衷,究其根本买的是可获取性、系统性、易转化性。图书这种历史悠久的知识产品,本书中称其已经不太符合现在的学习环境,因为人们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特定已经越来越明显,没有大段的时间用于连续性阅读理解。制造知识产品的人们(本书称其为知识传播者、知识产品经理、知识经纪人),也在用心得打磨自己的知识产品,另其更为容易得、有效得被某一类人群接受,比如针对图书这个产品,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出了樊登读书会等组织社群,将书中内容做进一步提炼,将要点分享给没有时间从根本读起的焦虑的人们。
而老板报名的PMP考试培训班,从本质上来说跟樊登读书会是一样的,将PMBOK里枯燥又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课下音频导读等,让学员们更易接受。不过除此之外,考试培训班还提供了“强迫”学员们将知识用起来的服务:模拟考试。当然,这里的用起来仅就这个考试培训班的目是通过PMP考试而言,不涉及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按照本书的逻辑,老板现在正在做的事:对《付费》进行进一步解读,正是在制造一种知识产品。而这个知识产品是依附于简书这个平台的,社群基因也来自于简书平台上的粉丝积累,内容生产就是来自于老板自己,并没有品牌背书也没形成个人品牌,结合这个现状,真的要将老板的“一杯一练”做起来的话,前提是内容生产一定要精良,然后可以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原始社群的积累,效应的逐步扩大加上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反过来使个人品牌效应扩大、社群进一步扩大,一个闭环就此形成。而这一切的前提,如本书最后所言,最高品质的创作者将得到超高的回报。
话说回来,对于制造知识产品,还为时尚早,因为老板的实践经验实在少得可怜,说出去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现在的重点还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并不断在实践中优化迭代,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方军老师在书中给出的个人知识支柱工具,建议大家将自己的知识领域进行区分,重点是大学及以上教育、当前职业领域、个人兴趣领域。老板的大学及以上教育目前暂定在本科的电子商务的专业,主要积累了一定的对互联网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工科属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职业领域则可以接触到比较多的产品、项目、营销内容,个人兴趣领域的话,比较喜欢将个人学习、生活等经历转化为内容输出分享,这也是一种文字上的“收藏癖”。那么老板的知识支柱,可以是接地气(基于一线营销)的产品项目开发、学习方法提炼、实战内容分享。直白一点,做一名本职为产品项目的知识分享者。其实这也是很多大牛的路子~~
对于知识产品,制造者们需要用匠人精神精心打磨,才能制造出受欢迎的甚至现象级的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消费者们,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支柱,有选择地付费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树更深得扎根在地上,而不是一味横向得没有实际效果得生长。
对于老板个人而言,现在的付费,是为了将来的收费,哈哈哈哈(玩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