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谈到教育学生的问题时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学生的时候,不到他苦苦思考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东西一个角,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育他。能说出类似许多如此精辟的教育理论论断,可见是孔老师从教几十年来对教育的反思感悟、归纳总结出来的精髓,在教育方面确实道行高深高山仰止。
追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教育,私塾教育当为主要形式,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富家小姐杜丽娘就是在家里受教育的。《红楼梦》中小姐们也是把教师请到家里来上课。集中学习的地方,大概是京城的太学院,各地的书院,乡学。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所谓“精舍”与 “精庐”就是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所在。书院始于唐代,是在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官府为方便读书人读书,就建 造更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早期的官办书院是唐王朝修书、侍讲的地方。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有一些书院有教学 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可见当时的学生读书条件还是可以的。
古代还有国学和乡学,国学是贵族子弟求学的地方,乡学是庶民学习的地方,可能是在乡村的某个宗族的大祠堂之类的地方开设教育场所。在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末年,在去杭州尼山读书的路上有两人相遇,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读书三载,两人“日同桌,晚同床”,情深义厚。这就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这里的尼山,肯定有当时比较著名的学校。
皇帝还有殿试,就是皇帝问问题,考中会试录取的贡生作答,有点像现在的博士后答辩,只不过考官是皇帝本人,可见当时的科举考试所受重视的程度,考中状元何其尊贵。那时候所谓的八股文章大概就是应试教育。八股文章虽没有把封建王朝整垮,但却把无数读书人的思想完全禁锢死。却又有一帮没有被八股文读死的人,起来推翻封建王朝,让中国随着历史车轮的洪流滚滚向前。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可见无论多糟糕的教育,也自有其独特之处。所有的思想意识,也并非教育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