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择学习方法。在案例一中,教师引用四段史料,设问:“柯立芝繁荣”之下隐藏了哪些危机?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大,角度多元。一个或几个学生完成全面的探究不太现实。因此,在这里,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A组(小组内部进行分工,C同学和L同学负责阅读教材、史料,并进行阐述。X同学和Y同学汇总,形成答案。)X同学:材料一展示了柯立芝任期内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Y同学:材料二从社会财富的分配反映这一时期美国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加大。C同学提问:为什么美国钱多了,反而会贫富差距更大?Y同学回答:钱多了,但是钱集中到了富人的手里。
B组同学(分组讨论,总结):材料二展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股票市场,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参与到股票投机中的人越来越多。
C组同学(分组讨论,总结):材料三展示了分期付款在20年代广泛使用。这种付款方式造成了美国市场繁荣的假象。D同学问:分期付款为什么会造成市场繁荣的假象?F同学:美国人穷的穷,富得富。穷人多,富人少。所以,实际上,很多穷人没有钱买东西。但是分期付款的方式让很多穷人也能买好多东西。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钱。
通过以上的课堂实录可以看到,教师提供的材料多,信息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材料进行了分解。这种探究方法的选择无形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我解读信息,再将信息加工后传达给组内成员。组内成员可以就相关疑问展开讨论,首先在组内解决问题。组内完成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在班级范围内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在案例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民法大全”这一知识点,这一部分知识点在教材中有详细的介绍,因此,采用了诵读的探究方式。根据高一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这种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民法大全》感性认识。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诵读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梳理思路,熟悉专业术语的运用,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
对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在学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展示具体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含义。学生阅读史料,很容易得出股票市场发展快的结论。材料中还提到了两个非常巨头代表性的美国通用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学生认识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上涨的非常快。那么为什么这么快,联系刚才得出的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出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快的结论。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本质,解决了一个知识重点和难点。
微观方面,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各地和各学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决定了在实际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学重难点的不同。案例一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自由放任政策”,关于这个知识点,在第二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有涉及到相关内容,但是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教师在这里并没有特别说明,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带而过。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史料、观点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Y:虽然老师讲了自由放任政策,但是我对自由放任的政策为什么不能解决经济危机不是很理解。)通过课后的访谈,可以看到,学生对“自由放任政策”的概念、影响不理解,这就为学生掌握下一部分内容“罗斯福新政”埋下了隐患。
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思考
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学生心理发展的思考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的德育目标是: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可见罗马精神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价值,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教师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X:通过本节课,我学习了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罗马法的历史作用。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影响,对我国的法律有怎样的影响,看不出来。)
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分组是按照学生座位,以6人为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性格比较活跃的组员主导学习小组的话语权,忽视了其他组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合作探究一中,B组中就比较突出反映了这种情况:学生W主导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最后由他来代表小组总结发言。(小组其他成员:第一位组员认为W同学知道的多,他最喜欢发表他的意见,而且他在历史课上也最喜欢发言,他说的都对,所以我们都听他的;第二位组员认为:谁爱说谁就去说,反正我也不知道。第三位组员认为:我不懂,我要向W同学学习。)
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师生关系
在探究的过程中,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师生关系,不仅仅指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和风细雨式的对话,更是一种在知识上的平等关系。因此,情感方面,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心上好每一堂的课,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发问,掌握对知识的主动权;在情感方面,要服从和认同教师的引导。《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中,B小组有同学就庐山会议和彭德怀提出了疑问,教师采用了直接阐述史实的方式,简单地告知答案和结论。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却断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成为知识的权威,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表现。
和谐的生生关系
生生关系是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伙伴关系。健康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过程的合作、知识资源的分享、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和谐的生生关系也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进行小组交流时总会遇到观点不同甚至相左的观点时,学生既要有容纳他人不同意见的雅量,又要有客观、公正评价、吸收他人建议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松了绑”,活跃了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看到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需要思考。
探究式学习泛化的倾向。笔者翻阅了课堂记录,发现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期间,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探究的数量5—6个。个别课堂甚至达到了7个。这种探究过多,导致的结果不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以《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例,就表现出了这个问题。这堂课的优势是充分运用了大量材料(提供材料9例),问题意识强烈,将课堂知识问题化,这种探究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忽视了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用“很好”二字草草带过,缺乏点评和深化。再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提供材料14例,其中文字材料11例,设置4个探究,三个案例分析,两个问题。总体来从学生反应看,有些探究的设置无法实现最初的教学目的(探究四:结合材料、教材,概括分析:罗马法对当时的作用是什么?)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解释,这里设置这样的一个探究,意义不大。
一节历史课,应该用多少种探究方式?根据统计,C老师采用的探究方式4种(问题探究、史料探究、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L老师采用的探究方式5种(问题探究、史料探究、案例探究、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Z老师采用的探究方式有4种(问题探究、史料探究、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历史学科的特点(存在形式的过去性、认识结构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决定了它最主要的探究方式主要以问题探究和史料探究为主。五位教师都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史料探究、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问题是,探究方式的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探究应该由谁来决定?教师还是学生?从上述案例来看,这些方式无一例外都是教师自己选择的结果。虽然在这几堂课中都提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教师“主导”还“导”得比较多。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英国从8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浪潮和帮助学生搞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专题式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内容、探究方式、探究结果的表达形式。
大班教学影响探究式学习的推广。解放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大班教学,平均一个班40—50人。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高中人数有所减少。但减幅不大。就本校而言,人数一直保持在50人以上。而探究式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现状就严重阻碍了探究式学习的推广。而且受到人数、时间的限制,很多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方式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能够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开展探究式学习,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以促进高中历史的发展?这将是以后开展探究式学习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