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只是一个话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是外在的物质;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是内在的经验。可能我描述的不是很准确,但是人类确实是以“存在”为前提来谋求必备的物质,先存而后活。“活”得有讲究,标准在于自己内心的满足感。
这样看来,我们的学习、工作,无非就是在生存和生活中交融,难以究查其生而在的意义。在我们能够保证满足内心并可以生存的情况下,工作对于我们是不是可有可无?小的时候,总是羡慕大人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什么都不担忧的干着自己想干的事;长大后,干一项工作时间久了也总想着能不能干点其他对生存有贡献,并又有趣的事情。理性地看待这种情况,无非是生存和生活的平衡,被内心的满足感打破了,不满足于存而困活,或者是活而固存。重走青春终究是小说编剧,它的代价不像是理性的责任人所作所为。
有时候忙忙碌碌的一天并不会让自己感到充足,可能只是在经验上判断这样的一天比较充实,但是缺少了一点精神上的满足。比如说你在这一天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可能是帮助别人克服了一个难题,也可能是在一个项目里发挥了至关重要地作用,却也会感觉到做这些事是顺理成章,对自己没有一点内心的渴求希望这样做,按部就班地把生活的空间强加给生存,不该是一个智者的价值重复实现这么简单,我们应该在这之外追求人生哲学领域需要满足人内心的获得感。
年轻者气盛,所以能够完成很多有价值的事,但也只能够局限于当时。虽然有的事业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获得成效,但是人在脱离这件事之外还有哪些生存的物质赋予“生”、“活”的额外内心需求?个人认为,它就像物质逼迫生存一样,是这个人生在这一辈子必须解决的一件天大的事。
一个农民,总是会做多种苦工。就像一个领导人,经历过各个岗位的锤炼。这些外在的表现,只能解决档次问题,却无法反映内心的品味及人生的价值观念。谁说寡言的农民老者没有看破红尘的呢?低阶层群体中从来不缺少高境界的人,物质的量少且贫乏与内心的满足没有关系,因为农民往往在精神上追求的少,比如虚荣。
费了这么多口舌就是想问,人在挣得工资能够满足需求之后还能干些什么?没有现实的追求逼迫,如何去解决人生的迷茫?如何探求人生的意义?一个只满足温饱的农民突然变成了暴发户,他会去卖弄财富?沉默的农民是不会的。在没有对新奇社会存在融入妄想的情况下,难道只能坐在村前的老树底下发呆么?疑附仙风道骨,实乃生之憾事~~~
摘老树画画一幅画
你是否跟我一样在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