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听”课想到的

来源:二三娱乐

我常用的听课软件有两个,一个是得到,一个是喜马拉雅。两个平台总听时是1533个小时。当然,听得最多的是得到平台。

听读让我利用了很多的碎片化时间,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已经掉入了听读的陷阱。

起初,用听读的方式学习,是受笑来老师关于“并联”的启发。笑来老师说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那些可以并行开展的事情。于是,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听得到的音频就成了我最开始的学习方式。在锻炼的时候听音频,能让锻炼变得更加投入,同时身体上的运动,也能激发大脑的灵活度,让头脑在听音频的过程中,总是会自由联想。我在这个过程当中频频受益。

再后来接触了英语的跟读训练营,通过跟读训练的方法发现了反复听读的乐趣和奥秘,于是,用反复听音频的方式学习笑来老师的《通财》课程,也在反复的听读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链接和理解。

第一次开始对听读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是在一次听宁向东老师的课程小结中提到的学习的方式。他讲道,一位读者向他描述,自己学习老师课程的状态。一边开车一边听音频,宁老师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老师说,我的课怎么可能一边开车一边听呢?他用自己听得到课程的方式举例子,有一些课程他也要反复听上数遍,而且要结合看文稿才能弄明白作者的深意。

回想自己得到课程的学习经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课,都在反复的听,但很少看文字。以致于很多的体会都是瞬时的,没有留存,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考体系。对比学习宁向东老师的课程,效果是大大不同的。宁老师的课,我曾经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边看文字,边提炼、输出自己的想法,那段时间,自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逻辑性和抓重点的能力有很明显的提高。

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嗯,也许只是借口,就疏于在文字上的输入,而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听。而在这个过程中,听又没有做到专注,我把听课的场景切换到上下班的走路过程中,或者周末和晚上的休息间隙。随着听时间的增加,潜意识中那个懒惰的我又冒了出来,欺骗自己的大脑说,听,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嘛。因为“听”省力,不用太多的思考。现在反思,用听的方式实际上降低了自己对于学习深度的要求,慢慢的让自己依恋上这种听的错觉。以为听到就是学到。而且误以为自己一直在学习的状态中,而实际上,真正输出和沉淀的东西,少之又少。

总结下来,听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要对听的内容、方式和场景有取舍。对于自己想要深度学习的材料,或者是那些专业性极强的新知识,一定要采取文字加音频的方式。阅读仍然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那些听音频而貌似节省的碎片化时间,如果改成看文字的输入,用效率衡量的话,我想后者的方式会更高。

个人的经验让听课的效果加倍的方式,可能是在锻炼身体的过程当中。锻炼的时候听,一是可以用听到的内容转移对锻炼行为思想上的厌倦,另外运动中的身体很有可能会激发大脑的活力,让头脑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更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链接。

最近一直在提醒自己,一定要避免那种看似勤奋的,却低效的、低水平的听课状态,有意识的能读文字就读文字,只在锻炼的时候听音频。

不过听音频,也确实有一个附加好处,就是倍速听。我第一次听罗胖讲某企业的负责人是用五倍速听音频的,当时觉得很震撼,目前我连两倍速也没有适应。但是身边已经有小伙伴开始用两倍速来听音频了。驯化大脑对音频的输入速度,通过听课是可以锻炼的,会增强我们对信息输入的带宽,这应该是除了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另外一个意外收获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