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光绪没有死,而是恢复亲政,大清的结局,很可能会改写,走向另外一个方向。
从慈禧病逝,到满清结束,这期间有很多左右了清政府命运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如果光绪帝重新亲政,这些极有可能不会出现,满清也因此会走向另一个结果。
光绪帝
假设光绪帝亲政,有这么几个会改变满清结局,历史走向的原因。
原因一:光绪是各方的支持者
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而被慈禧囚禁在瀛台,但光绪皇帝因这次变法,在国内和国外声誉都很高,他几乎被当做大清帝国,最后一个希望。
寄希望于光绪帝的,不仅有众多的宪政派,也有民间底层。还有当时各个列强。
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以后,隆裕皇太后和溥仪孤儿寡母,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变成群龙无首的局面。
这是的满清政府,迫切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把不同阶层,不同政见的人归拢在一起。
而光绪,因为有前面的维新变法,加上他皇帝的身份,有足够的权威,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以说,只要光绪帝亲政,清政府群龙无首的局面,就不会产生,更不会有后面,像奕诓和袁世凯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做大。
原因二:导致清廷内部分裂,民众和立宪派对清廷立宪,失去信心的皇族内阁,不会出现
清政府倒台的重要原因和导火索,是在于前期清廷内部发生的一些变故。慈禧去世后,保守势力的借机掌权,
这期间 出现一个叫”皇族内阁”的事件。
1908年八月,慈禧宣布预备期为九年的宪政准备期,这样各界被盼望已久的立宪,就有了一个时间表。为此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
慈禧和光绪先后驾崩之后,清政府的宪政改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继续,摄政王载沣决定成立责任内阁。
让所有人看清摄政王宪政面目的皇族内阁合影
这个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匡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但这个责任内阁一出现,大清上下舆论哗然,原来内阁组成的十三人当中,居然有九名人员是皇族和满清贵族成员。
只有四名是汉人官员。
这与倾向于改良的宪政派,大相径庭朝。朝野讽刺这个内阁,是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宪政派的失败。也意味着所有清王朝的宪政举措,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皇族内阁,导致了宪政派和满洲皇族贵族们的分歧,最后以至于决裂。
很多宪政派,最后倒向革命派,成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如果光绪帝在,这种顽固守旧派主导的责任内阁,根本不会出现。
原因三:引发武昌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运动,不会出现
这期间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知名事件,四川保路运动
川汉铁路原本是一家民营公司,但是皇族内阁中的盛宣怀,代表清政府,强行收购这条川汉铁路政府化。保守派的意思很简单,这是铁路就应该属于政府所有,而建设这条铁路的民营川汉铁路公司,当然不干了,他们成立了四川宝路同志会。
保路会鼓动罢工、罢市、罢课,当地的清政府逮捕了其中几个领头人,但这激起了四川民变。
四川总督下令开枪,打死了其中一些人,只能向清政府求救。
清政府派出武昌的清军,前往弹压,这就使得武昌清军力量空虚。辛亥革命是从武昌打响的第一枪。
如果光绪帝亲政,根本就不会有清政府出面,强制收购民营铁路的行为。回顾一下,光绪帝有限执政时,是鼓励民间办企业,工厂这类商业行为的。
四川保路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清廷内部的保守势力重新掌权。
这些人,忽略民众的利益和权利,还把新旧之交的大清,当做刚入关时的大清。
保守派们的行为,引发了惊天骇,最终引发一声武昌枪响。
假如光绪帝亲政,保路运动根本不会出现。
原因四:逼迫清廷退位的袁世凯,不会被启用
清廷倒台,很重要一个原因,袁世凯的被启用。不仅是因为袁世凯有剿灭革命党的能力,而没去做,还在于,袁世凯自身,就处心积虑,迫使清廷退位。
袁世凯是清廷倒台的掘墓人。但是袁世凯曾经在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出卖过光绪帝,戊戌变法因此失败,而光绪帝也由皇帝,变成阶下囚。
光绪帝和袁世凯之间,属于有我无他的死结关系
如光绪亲政,光绪帝是绝对不可能再启用袁世凯了。不仅如此,还可能会的他,甚至袁世凯的新军,没有了袁世凯的统领,基本上不会掀起什么幺蛾子。
载沣重新启用了袁世凯,而袁世凯与当时的朝臣庆亲王奕诓,是同盟关系。
奕诓又有一批人追随,袁世凯也有自己的新军将领拥戴,最终这二人先后开始逼宫
如果光绪皇帝亲政,袁世凯这位导致大清垮台的隐患,肯定不会被启用。庆亲王奕诓也不合光绪政治思路,肯定会被边缘化。
原因六:革命党
很多人因为革命党一呼百应,势如破竹,事实上并非如此。
革命党在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随后在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六镇的打击下,处境艰难。
袁世凯的北洋军很快兵临城下,如果不是袁世凯刻意有所保留,以此要挟逼迫清帝退位,革命党很可能像当初曾国藩消灭太平军一样,会被消灭。
而如果光绪帝亲政,无论谁统领的北洋新军,都不敢如袁世凯那样去做,也包括袁世凯本人。事实上,武昌起义后,即使各省纷纷发表独立,掌握在清廷手里的省份和新旧军队,也不在少数。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一天之内,几乎同时去世,是清廷很快倒台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失去了强力核心。隆裕皇太后即没有手腕,也没有运用权力的经验,和年幼的溥仪,只知道垂泪以对。
清廷兵工厂
剩下来的皇族和朝臣中,没有一个人,有足够的威望,可以统领各方势力。这点后来在袁世凯去世以后,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北洋军内部,分裂成多个派系
完全可以假想出,光绪亲政的话,这些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大清风雨飘摇的状态依然会存在。飘摇是飘摇,并不意味着要垮台。
立宪派,保皇派,海外列强都会支持光绪。光绪会建立一个依靠康梁维新派的朝廷,对近代强国的羡慕,使得光绪,可以接受一些新的政体模式。
如果光绪亲政后的满清,坚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么满清政府,则会成为两个阵营的列强们,争取拉拢的对象。
那时的大清,不仅会续命,而且很有可能走向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道路。
而后面的历史走向,也很推测会是怎样演变和发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光绪活着并且亲政,三百年的满清,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