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遇生活美学
《强势:如何在工作、恋爱和人际交往中快速取得主动权》《强势》是世界级心理学大师曼纽尔史密斯的经典著作,是一场横扫全球40年的心理自助革命!在书中,他结合心理学、语言学、行为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性极强的实践课程,揭示:强势不是居高临下的洗脑,也不是咄咄逼人的攻击,而是一种与他人打交道时的特殊能力技巧,它旨在从根本上为自己建立起一整套强大的心理和话语模式,并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从骨子里让对方接受和认同你内心的真实意愿。从工作中的上司、客户、同事,到家庭中的父母、情侣、亲戚,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中的朋友、对手和陌生人……
在书中,史密斯教授分享了他和团队多年临床研究的成果。他说,只要与人打交道就一定会有矛盾,自人类诞生就如此。所以,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
而人类长期生存进化以来,留下了三种解决矛盾的能力:争斗、逃避、语言解决。
现代文明社会,争斗并不是日常生活的主角。因此,逃避和语言解决成为了常态。
或许,气场的不同,正因为,有人选择了逃避,而有人选择了语言解决。而所谓语言解决,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时的态度和原则。
只要掌握并运用本书中的“强势力”,无论面对任何人和任何情况,你不需要改变自身任何东西,就能巧妙逆转被动局面,摆脱压力和负面情绪,实现快速、果断、从容不迫地取得主导权。
书中总结了10个法则,告诉我们如何占有生活的主导权:
法则1:你有权坚持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并对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这句话看起来虽然像常识,但你得明白,权利如果你不去坚持,就会拱手让人,让别人为你做主。
作者说:“你有权做自己的最终评判者”。这句话听上去是一个常识,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无法实践。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除了纪律场合之外(职场、学校等),只要后果你可以负责,大多数时候你都应该做自己。
强势,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技能,在我们婴儿时期,稍微不合我们的意,我们就会大发脾气表现强势,但在我们逐渐的长大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教育,会努力把我们变成一个好脾气的人,但这,往往会让你吃亏。
法则2:坚持你喜欢的,不必解释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试图让我们解释的人。可是有些情况本不需要解释,因为它是个人的喜好而已。
作者分享了一个特别日常却又耐人寻味的例子。
当你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权利注明是可以无理由退货,于是你想退货;但当你要退货时,售货员会问你:“为什么你不喜欢这双鞋子呢?”
“这时候,我们其实无需向别人解释。”因为解释得越多,其实就是给对方越多的机会来反驳,而最终会把问题从“我不喜欢这双鞋子,我要退货”,引向“这个鞋子到底好不好”的争议漩涡,而忘记了此行的目的:退货。
结局很可能是,我们留下了那双不喜欢的鞋子。“坚持我们要做的,不必解释,这不是固执,而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法则3:你无需对任何人都负责
作者说,虽然人无恶意,但人都倾向自己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有些人常常会无意识的试图操控我们,让我们负一些奇怪的责任,这些责任会对我们的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甚至会因为对方的误导,让我们产生内疚心理,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他同样举了一个买东西的例子。
当我们想要就某件事向店员投诉时,有些店员会说:“您挡住其他顾客了,其他人也要买东西啊。”但其实,挡住顾客、让顾客等待的并不是我们,而是“店员没能及时解决我们的投诉”这件事,责任在店员,不是我们。
可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因此真的怀疑是不是自己没公德心,反而变成了做错事的那一个。
“确实,我挡住了其他顾客。不过,我认为你们会很快处理好我的投诉,让我满意,否则他们就得等更久了。”
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让人们事事计较,而是举例让我们分清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因为,在熊爷看来,虚伪的人最宽容,揽上所有责任的人,不过是一种沉溺自我道德优人一等的自私。
因为,如果你投诉的这件事,事关你的爱人或孩子,那才是你真正的责任。烂好人,其实是一种不明事理的堕落,这样的气场,其实别人并不尊重。
法则4:你有权改变想法
“你当初可不是这么说的。”
“你不是说你很喜欢做这件事吗?”
“你变了。”
比如在职场上,当我们想要辞职的时候,老板常常会以用这句话来“胁迫”我们,让我们心里打退堂鼓,以“不然再试试看吧”、“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来掩盖内心真正的想法。
然而,一个人有权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
作为人类,没有人是一成不变、僵硬死板的。我们会改变想法,会选择更好的办法做事,自己想要做的也会变来变去。而我们的兴趣,也会随着情况不同和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我之前很喜欢,但我的想法改变了,现在我不喜欢了,所以您能让我辞职吗?”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破坏契约和君子协定,你就应该尊重自己的想法;当然,如果有这些条件的枷锁,你也应该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代价。
法则5:你害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承担结果
人都会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相反,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当我们犯了错,只需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事论事,并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即可,而无需为此感到过度的内疚或焦虑。
作者以夫妻关系为例:当妻子在指责丈夫某件事没做好的时候,丈夫只需回答:“是我的错,下次一定多注意”。话虽简单,但不会引发更多的后续问题,而且表达出了很多意思:我的确犯了错,这一过错给你带来了麻烦,我并不害怕承认这一点。跟其他人一样,我也是会犯错的。
相反地,当你为一件事感到内疚,反而会让问题复杂化,会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们是不是三观不同?”、“我们是不是不合适?”等问题上来,这也是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激烈争吵的原因。
犯错不可怕,关键我们往往逃避承担结果,因为承担结果只有一点:去做,去改变,去行动。
“是我的错,我明天就改。”这样的男人,气场十足。当然,要真的改。
法则6:你有权说:“我不知道”
作者说,对于人们提出的问题,你有权说“我不知道”。很多情况下,你根本不必知道答案,因为没人能够知晓一切。
父母因为想要自己的儿子早点生孩子,便对孩子说:“什么样的儿子,会做出让自己的父母抱不到孙子的事来呢?” ;丈夫因为想要控制自己的妻子,便对妻子说:“要是大家都我行我素,你觉得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这时候,其实只需回答:“不知道啊,什么样的呢?”、“不知道啊,是什么样子的呢”?
因为,真的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价值。
然后,提问的人也要明白,如果你要表达观点,就直接。不要以这种天下大事的口气,来表达一件仅仅是你们之间的事。
一个人气场的强大,在于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想法。借着大道理来增强气场,很多时候只会让对方更加轻视你。
法则7:要与人交往,但不要刻意讨好
作者说,不管你我如何做,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所做的,有人甚至还会因此受到感情的伤害。因此,你的行为,并不是非得让他人喜欢或赞赏不可,你也无须因为自己 “不被喜欢”而焦虑。比如许多人在别人提出要求、发出邀请时,似乎很难简单说一声“不”。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被拒绝会感到不高兴,双方关系不容易维持下去。但其实,靠着一味迎合的而存在的关系,向来很脆弱。
法则8:不要忘了自己的“因为”“所以”
在生活中,当你想要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有些人往往会用“因为”“所以”的逻辑推理来试图主导你,劝你改变主意。
比如在大学里,指导教师会利用逻辑来操控学生选课,比如“选学这些课能够提早修满学分毕业”,而不去选择那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课。
“我因为想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考虑选修课的,所以我选自己想要。”这时候,学生只需明确自己想要的“因为”、“所以”,就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是选感兴趣的课程,还是想提早毕业,明确自己的“因为”、“所以”,你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而在别人看来,你身上自然就环绕着属于你个人的气场。
法则9:明白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
“了解自己要什么,你才会有产生适合自己的气场。”为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简易法则:将自己的所有行为归入“我想做的”、“我必须做的”或“我应当做的” 这3类当中去。
前两者是我们自愿的,后者则可以归入别人或社会试图主导我们的那部分。
比如,“每个月想要旅行一次”,这是“我想做的”;为此必须付出的努力是“要努力工作,以便支撑每个月去旅行一次的花费”,这是“我必须做的”。“我想做的”匹配“我必须做的”,你的生活在你的掌控之中,你能获得自由和快乐。
相反,如果你的想法只是“要努力工作,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工作,我不努力工作岂不是游手好闲?”、“一个月旅行一次太奢侈了,我因为把这笔钱用在更加合理的地方,毕竟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这便是是你强加给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自己在“能或不能做什么”这一点上的不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我应该做的”,他不仅不会快乐,而且即使得到了一些也无法满足,因为他并不明白他真正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法则10:你有权说“我不理解”
正如作者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非总能理解他人的意思或需求。我们并不是神,很难做到总是善解人意,总能一眼看穿别人在想什么。
然而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却有许多人觉得我们应当这样做。当有人把自己当神,有人希望别人是神的时候,痛苦当然产生。
持有这种观念的家人、同事、朋友,对彼此的伤害是可怕的。其实,即使如此亲近,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经历背景,人与人都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对方。
所以,不要试图让别人真正理解你,我们必须自我表达;也不要自以为是的以为你能彻底理解别人,我们必须更多的去关心和了解。
我们有权利说“我不理解”,我们也有义务“用一生去理解”那些我们真正关心的人。
书中还分享了4条具体的实操方法:
方法一:“复读机”法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一个方法了,就是坚持你的看法和目标,无论其他人如何劝说,坚持并且不断重复自己的要求、目的。
比如:你的手机功能不正常了,明确在可退货的条例之内,你找到销售商,于是,你们很可能会有这么一段对话:
你:我想要退这款手机;
销售员:不好意思,这款手机的生产批次有问题,另外的一批就完全正常啦,我给您换最新批次的好吗?
你:不行,我想要退这款手机(复读机法);
销售员:你看这样行吗,我们经理不在,退货需要他的签名,你明天再来可以吗?
你:不行,我今天就想要退这款手机(复读机法),你给他打电话我和他说;
销售员:行,那麻烦你在旁边坐着等一下行吗?我这边有很多顾客在排队(事实如此);
你:不行,我想要退这款手机(复读机法),请你马上给经理打电话,我就可以尽快离开了。
销售员:好吧。。。
看到了吗,很简单,无论对方说出什么理由和借口,你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并且不达目标绝不罢休,记住,这是你的权利,你不能拱手让人,这虽然看起来很顽固,但却十分有效,当然,你得首先明确你的要求是合理的。
方法二:主动自我表露法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在谈话中,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困惑,甚至缺点,让对方了解自己。
比如,别人和你借车,你可以把你的担心和想法首先就说出来,甚至你也可以拒绝,因为谁先提出要求,谁就要承担要求不被满足的风险,所以,拒绝是完全合理的,那么如果你想借却又担心他们把你的车弄脏、弄坏怎么办呢,你可以把这些担心在借的时候就告诉对方,说这是自己的用车习惯,希望他也能这样爱护你的车。
不要小看这种自我的暴露,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操纵技巧,你让对方知道了你的想法,他就会在之后的日子里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你暴露出你在某一方面会比较抓狂,对方,当然也就会在这方面很小心了。
方法三:直视对方的眼睛
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看起来怂的人,最简单的就是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个很重要的小细节,但却会非常大的提升你的气场。
但很多刚开始学习用眼神的人都会觉得尴尬,甚至会出现思路被打断的情况,这里我也可以给你提供两个小技巧来训练:
技巧1:交谈时看着对方的耳朵或者鼻子周围,不用直视眼睛,这会让你看起来像在直视对方,并且你的思路也不容易被打断。
技巧2:平时在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就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看对方眼睛的能力,可以从左衣领——脖子——左耳朵——额头——右耳朵——嘴巴——鼻子,这样的顺序来训练,每个部位停留10-30秒。
方法四: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询问为什么,比如对方试图批评或者操纵你时,你就询问为什么要这样来应对,一直到对方哑口无言。
比如:老板又提出了加班需求,明明有很多同事可以选择,但就是偏偏选中了你,你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大着胆子问老板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某某?为什么不可以大家一起来?一直问到你们达成共识为止。
用这个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就算你明白为什么,你还是要问,不用担心对方下不了台,你这么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知道他的要求不合理,以及你并不愿意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