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越南,气候有点凉,我们到码头时,细雨连绵,薄雾弥漫。红木游船巨大,一艘连着一艘,停泊在水面。
这一路上,温差起伏不定,一个不小心,到越南时,我感冒了,头疼,也有点眩晕,菊的妈妈紧紧搀扶着我,面色黝黑的越南小伙,把我们一个一个扶稳,上船坐定,大船启动,我们的游览开始。
生在大西北的旱鸭子,眼里见惯了沙漠,戈壁,绿洲,高楼,一旦到了水上,感觉脚下无根,有一种新鲜的不稳定感,前后左右,东张西望,很是好奇。
远处的岛屿在雾中,朦朦胧胧,如披了轻纱一般。大船划开水域,掀起浪花,稳稳前进。我们坐不住,纷纷起身,左顾右盼,一个小岛,一方天地;一个角度,一种造型。水是幽幽的蓝色,深不见底;人随船指引,四处寻微探密,水天相连处,烟波浩渺,引人遐思。
下龙湾,素有“海上桂林”之称,今日亲见,确实有得一比。石、水、天色,组成一幅幅水墨国画,独立于世,湿润空气,吸到肺里,妥贴酣畅。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下龙湾有1600多个岛屿,大多杳无人迹,有人居住的岛上,生活用品,定时用小船运送。我们乘坐的大船,结实,安全,设施齐备,在众多的岛屿间游走,观赏,感觉很美。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小小越南竟有如此美景,令人意外。天阔地广,水域无限,润泽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海鲜是他们的主要肉食品,所到之处,见到的越南人,掌舵者,服务人员,行人,个子中等,瘦而精神。我猜他们吃鱼多,所以不长肥肉。身形面貌和南方人相像,大多皮肤有点黑,几乎没看见过特别白净的脸。
海上漂游,约两个多小时后,大船边上,一条破旧的小船追上来了,船上一个大人,两个小孩。小孩光着脚,衣裤单薄,我很担心小船撞上大船,那一定是他们吃亏,没有力量撼动大船,只会自己翻或者撞坏。
大家七嘴八舌地观看,议论,小船上的孩子,向着我们,举着双手,大声地开始喊:一块!一块!一遍又一遍。我们中有人反应过来,哦,是乞讨的人。导游也过来了,证实我们的猜测,说他们只会简单的几句中国话,一般都是凭长相,断定是来自哪个国家的游客。
原来是这样,似乎老天也看孩子们可怜,风停了,小船紧靠大船,划船的男子,大概是孩子的父亲吧,一边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们。
在异国他乡,看到乞讨者,尤其是小孩,我们十分同情,甘心支援,快快从钱包中取出零钱,一块两块的,小心地扔下去。小孩拾到了,高兴地笑,挥挥手,牙齿雪白,眸子漆黑,面呈麦色。
2005年的越南,货币比值是:1元人民币=3408.16越南盾。
施舍应该令人愉悦,我却心里五味杂陈。到处都有不幸的人,到处都有为生活想尽办法的人,这两个孩子,看大小,是上学的年龄,今天星期二,却在海上漂着,只为用最古老的求生方法---乞讨,得到几块生活的钱。
而游船上,各种海鲜,任你挑,任你选,任你吃,价格也不是太贵,只是口味不太一样。浏览海上风光,视野非常开阔,有一种完全和陆地不同的体验。
下船后,我们又进入附近溶洞中,观看钟乳石,灯光到处,和国内一样,根据样貌,给每一处不同的景,取一个名字。
不一样的海上经历,让人生出山河壮美的赞叹。据介绍,美丽的下龙湾,1994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说实话对越南的感情,真的很复杂。60年代国人勒紧腰带,帮助他们,大米,白面,无偿提供,为他们的保家卫国,出钱,出力,出人,之后他们反而不友好,一度关系紧张,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感觉,后来,才逐渐缓和。
不管人与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永远不能忘恩负义,反之,必受天谴。
国外旅游的行程,总是安排得很紧,下龙湾也不例外。美景看遍,心中有爽爽的满足感。山河秀丽,人民勤劳。离开时,有些依依不舍。
我知道,这一次来越南,和这一方水域的初见,也是永别。世界这么大,下一次行程,一定是另一个没去过的地方。
中国诗人在《下龙湾赋》中写到:“不到下龙湾,不算到越南”。
有值得一看的美景等着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