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单推荐丨3月读了11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来源:二三娱乐

文/红V 

用“忙碌而充实”来形容我的3月再合适不过。

3月除去本身的工作,参加了2次读书会活动,听了个拆书帮的讲座,去郴州看了我大学老师,搬了新家,公众号平均每周推送了2次,跑了步,还看了4部好电影(别急,我会写的)。在这样忙碌的节奏中,我还是照原计划看了11本书,其中忏悔录和人生的枷锁篇幅还是比较长的。


以下是我3月份的阅读清单:

1.枕草子  青少纳言


青少纳言,被称为日本散文随笔的鼻祖,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齐名的同时代才女,她的这本《枕草子》,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写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或写她在平安时代出仕中宫定子的宫廷生活。

其所见所闻,本是自己的随性感悟,算是自己的树洞,在阴差阳错地被人看到后广为流传,所以今日我们才有幸看到。如果错失这本书,那真叫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啊。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细致观察生活,做生活的艺术家一点也不难啊。生活中本是很常见的山川鸟兽虫鱼,在她笔下都意趣盎然。开篇的“四时的情趣”,说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夏天是夜里最好,秋天是傍晚的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就好有意思的;而什么“可惜的事”,“可憎的事”,快乐的事”,“ 悲伤的事 ”,“遗憾的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感触,十分生活化很容易让人进入到书里描绘的世界。

看这本书,很容易感受到作者闲适的生活状态。让我们跟随青少纳言的脚步,做个热爱生活的人吧!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也不要错过张潮的《幽梦影》。

2.忏悔录 卢梭

这是一本个人传记,卢梭本意是想把他生活中的丑和美360度无死角地展示出来,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但是文字能表达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纵使卢梭写了一大串写实的生活,我们也只能相对地了解他这个人。

卢梭母亲因为生了他而去世,他说,“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这也可以说是他忏悔的开始。

而他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中,他寄人篱下过,遭受过粗暴待遇,受到过同性恋的骚扰,在各种“旅游”的经历中,也耳闻目睹了诸多社会黑暗。自己在受到种种“社会迫害”时也不得已地偷过东西,有过几段风流韵事等等。这在他思想成熟后觉得不合社会道德的经历,让他写了这本《忏悔录》。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泥沙俱下,就是鲜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接受一个完成统一的世界,由此决定自己矢志不渝的目标,也许是应对分裂的法宝之一。”

Ps:尽管他写得够真诚,但是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他超级啰嗦咧?

3.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不记得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语文卷子上面就有“巴尔扎克笔下有名的吝啬鬼是谁”的问题。看完这本我才知道,那个有“守财奴”和“吝啬鬼”之称的就是葛朗台先生,欧也妮的父亲。

葛朗台先生他简直小气到家,在欧也妮冷的时候也不准让佣人生炉子取暖,把看到把白糖分给欧也妮的堂弟夏尔时大呼小叫,甚至得知欧也妮把金币送给夏尔时不准她出门,把她监禁起来。这个小气吧啦的老头却投机买卖好厉害,他的金句是“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最后死也是过于贪婪。

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是欧也妮。这个善良得像个天使的姑娘,在堂弟需要钱还债的时候把所有的金币给了他。父亲死后成为当地首富,那么多人示爱求婚但她依然痴心夏尔。纵使夏尔早已变心,极力撇清和欧也妮的关系,甚至为了钱选择和贵族小姐结婚,欧也妮还是帮夏尔还清了他父亲欠下的债务,后来也一心做慈善。

这个姑娘自己承受所有的痛苦和孤寂,有点傻,却感动了我!

4.棋王树王孩子王 阿城

阿城,是当代小说家里口碑比较好的。之前读过他的《威尼斯日记》,白描居多,没有很作的文艺腔,读完后却让人忍不住回味,很是喜欢他这种淡淡的文字。

是关于文革的一本“故事书”。文革对国家造成的伤害是沉重的,但是像《棋王树王孩子王》这类,从侧面来反映文革的伤害,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程度,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

《棋王》、《树王》、《孩子王》本是三个短篇小说,分别讲了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瘩以及孩子王一个教书知青的说故事,各出了单行本,我看的这个是汇集了“三王”的中篇小说集。人物不同,但是题材风格都相似。三个故事主人公的共性是:不畏权威,不迎合主流,有自主意识,知道一些策略是不对的,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觉得正确的原则。

之前已经写过书评:阿城是你不容错过的阿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之前发的简书的书评。

 5.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 汉芙


大多数阅读爱好者还是很喜欢看跟书店有关的书籍的。这本书被称为“爱书圣经”,是由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信集结而成。当初只是单纯的两个爱书的人谈书买书,而今查令十字街84号却成为很多爱书之人朝圣地,这估计也是男女主没有想到的吧。

海莲说,“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换股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经在此驻足。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差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今日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不再是书店了,但是每次看到海莲写的这几句话,我还是会热泪盈眶。“以书会友”得来的情谊弥足珍贵,谨惜之!

6.孤独六讲 蒋勋

1月份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时候,当时谈论的主题是蒋勋,夏天推荐了这本《孤独六讲》。当时瞟了以下,觉得封面做的简洁好看,但是读了之后才方知它不仅仅是封面好看而已,内容也还不错。

很多人一提起“孤独”,就会和言情小说里的矫情对等。但是那不是真正的或者说完整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中性词,而非贬义。

蒋勋在这本书里,讲到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用这六种孤独阐述了孤独也是一种美学的观点。

情欲孤独、语言孤独和思维孤独我共鸣很深,伦理孤独、革命孤独和暴力孤独让我对中国的政治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有利于我们理解孤独的本质,很多的观点都很不错。

孤独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我们根本没法排除孤独。尊重孤独然后享受孤独吧。

7.你要好好爱自己 毕淑敏

这本书朋友送我有半年多了,但是知道毕淑敏的文风不大对我现在的口味,一直没翻。3月上旬各种事情交杂在一起,状态不是特别好,看到这个标题,有了翻的冲动,读过之后觉得也还好。

并不是没有营养的心灵鸡汤文,我从里面还是得到了几点启发。

1.自觉+自律=改变命运。意念这个东西说来也很悬乎,但是确实对人能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改变命运,首先就要有改变命运的自觉意识,然后还要用行动是实践去坚持,才有实现的机会。

2.做自己才是最好的。开心就笑悲伤就哭,无需强颜欢笑。毕淑敏提到的“白纸疗法”即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不快乐的理由,我比较推荐。因为我始终觉得找到不快乐的理由然后正视伤痛才是治疗不快乐的好办法。

3.自卑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

4.学习,锻炼,旅游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即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

全书共6章,里面事例还算丰富,读起来感触也会更加深刻,心情不好的时候,读一读也无妨,但是鸡汤文建议不要读太多。

8.从前我死去的家 东野奎吾


接触东野的第一本是《放学后》,无感得很,第二本《解忧杂货店》好看到爆,让我一度怀疑大众贴的“推理”标签究竟是否合理。

东野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远远高于一般的推理小说,更多的是温情和反思,把他称为推理小说家其实说低了他的实力。

这本书以御厨家三代人的悲剧,阐明了一个观点,父辈的种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性格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说白了就是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

和之前看过的《无声告白》反映的主题相似。都好看,给五颗星。

9.我是爬行者小江 江一燕


大学期间冲佟大为看了几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饰演周蒙蒙的那个演员在细节方面演得特好印象特深刻。去搜索的时候才知道她叫江一燕,被成为文青教主。

很多人对于她的了解却止于她明星的身份。但是她除了拍电影电视剧,她还唱歌跳舞,摄影写书,而且坚持支教8年了。是个不折不扣的努力上进的才女。

前不久看她微博,又去支教了,终于忍不住把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样真性情的女子,活得洒脱自我而率真,还甘于放下明星架子,走进大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简直不能太爱。

她说,“想起曾经喜欢过的偶像,在不同阶段影响过自己,多年后,忽而发觉,其实他们冥冥中都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更有意思的是,你发现,你越来越像他们了。”

这也是偶像的力量吧。其实我们的生活会碰到很多的人,只是我们可以选择靠近什么样的人。

10.人生的枷锁 毛姆


毛姆的小说里,《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和《刀锋》最为出名。我也只看过《月亮月六便士》,最近打算重温一遍。

《人生的枷锁》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菲利普一生下来就是瘸腿,三岁父母就都已离开人世,寄养到伯父凯里家。9岁上学时抱着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念头玩,却被“孩子王”欺负,他的瘸腿开始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从此醉心于书的世界,排遣孤独。

成绩优异,脑子灵活,照此趋势本来可以上牛津大学的他,却选择了在毕业前一年远赴柏林。他希望“思想自由行动也自由”。20岁在一家事务当见习会计师,意外发现自己的绘画才能。本着“要学就得学到家,真正的绘画艺术只有在巴黎才能学到手”的念头,毅然前往巴黎学画画。

在学画画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有才华的画画的人,也目睹了他交情好的画友由于画画并没办法维持生活而又不甘于放弃理想而活活饿死的情景。一度怀疑自我,转而从医。

有过那么两三段感情,早期爱的死去活来,甚至有到过“爱是唯一”的地步。后来发现,尽管爱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什么都比不上自己的理想。菲利普终于摆脱了人生的枷锁,做了自己。

11.联大八年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

这本书是联大师生原汁原味的创作,由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算是对西南联大的一段历史的记录。

全书分为“联大简史”、“联大生活”以及“联大教授”三个板块,让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发展和学术氛围有个大致了解。“联大生活”篇幅占据最大,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闻一多的《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八年来的联大和民主运动》。

联大学生,本分的书读得好,但也不忘爱国。追求民主,关心社会。 敢于批评政府和游行示威,觉得这是说出国家病根,期待国家进步的民主运动,而非恶意攻击。


因为这样的学术氛围,打响了西南联大民主的牌子。所以有大一新生说“大一同学在选择联大作为志愿投考学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望,这一种想望,多半不是毕业后的出路,或是理想的读书环境,而是一种民主热情和自我反抗精神的热慕”。

一二九学生运动高潮,皖南事变,一二一运动,对联大影响很大。政治可以影响教育,但是联大学生对民主权利的争取,积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也可以说教育反过来可以影响政治,关键就看民主的力量有多。


#3月总结#

常常写书单时,总是会有人留言说,你一个月怎么可以看那么多书啊?首先我真的不觉得一个月读10本书多,其次,我想说,做不做得到,你先试了再说。

我只不过是把我的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而已。有些场合可能提供不了你想要的阅读环境,但是你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啊。比如《欧也妮葛朗台》、《孤独六讲》我是就用喜马拉雅听完的,《孤独六讲》还是在跑步机上听完的,周末上午中午见不到几个人,完全感觉健身房被我一个人包了,那时的音乐又不似晚上鬼哭狼嚎般,专注于自己的音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在各种等人等车的间
隙,我也用kindle把《查令十字街84号》、《我是爬行者小江》看完了。


这样的结果,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做不到。

说实话,当看到我这个月看了11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惊讶的。所以别问我怎么做得到,你问你自己时间去哪儿了吧。

 
不过本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我在读书笔记方面的突破。除了喜马拉雅听的没大作什么整理,其他的都有整理。这是个好习惯,我也希望各位爱读书的朋友能够坚持这个好习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读书不仅仅只要读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内化的过程。你学到了会用了才是你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及时做笔记。做笔记并不是摘抄,它里面包含有你的思考,思考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成了。


整个3月算是我今年最忙碌的一个月了吧。人虽然确实有点累,但人充实了,我还是很开心。4月又会怎么样了?会不会有更多的惊喜再等着我呢?我也好期待啊!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