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在微信公共账号:【李笑来门徒】 ID :master-xiaolai
李笑来门徒.jpg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今年最深的感触之一就是好的书、好的思想要多重复温故,只接触一遍是根本无法吸收的。这一点是笑来老师在文章和书籍中多次提醒我才意识到的:
1.只有重复才能内化,只有输出才算应用。
2.世上没有听一遍就管用的道理。
3.为什么不做读书笔记了呢?因为如果读的是知识源头,每一句话每一个逻辑推理都够吃好久,看一两遍根本不够。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一遍一遍地读,直到全部记住。
4.从此之后再也不随便翻书了,使劲看,认真地反复地看很多遍。我主张只字不差地阅读和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
所以,现在我看到大力推销“快速阅读技巧”、“每天看完一本书”课程的人都躲着走,道不同不相为谋么。
于是我开始回头阅读过去一年多读过的好书、翻阅自己写过的文字,当初只是匆匆一遍,现在回头,才发现自己漏掉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当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睁眼瞎、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仿佛错过了整个世界的时候,这种感觉让人毛骨悚然,汗涔涔而泪满襟。
重读笑来老师,也是必须的事情了。因为时间和事实已经验证过,笑来老师的思想和人品是坚硬的、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每一次重复都不嫌多。
过去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和跑步时听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音频,反复听。同时也把知笔墨上的书全部下载,上面十几本书中,有一本书,给我的感觉最奇妙:熟悉而又陌生,亲近而又遥远,觉得像昨天刚读过,但又仿佛度过了好多年。
这本书就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这本书是一个起点。包括我在内的身边很多微信好友都是因为这本书里的文章而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加入新生大学,再到线上社群、线下见面,产生更多的惊喜或意外。现在距离当初这个起点,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很多不变的内核和方向,依然在书里能找到踪迹。
重新只字不差地阅读《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我读到的,不是曾在得到 APP周二晚上做直播的笑来老师,不是和薛蛮子合影的笑来老师,也不是被财新采访的笑来老师。我读到到的,是一个和曾经我和一般年纪的青年,经历了很多思考、尝试、挫折、磨练,但一直不放弃成长和进化、最终让惊喜发生的青年笑来。
专栏听的次数多了、书看的遍数多了,每一回都像通了一次电,点亮大脑里的一盏灯,逐渐这些灯连成一片,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图景,我必须把这些图景写下来。
我看到的图景,是笑来老师真诚书写的他个人的青少年时期自传。
我并没有做多少的搜索,因为这些内容重复的次数多了,都已经印在我的大脑里了,我做的,就是稍作整理、写下来,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给位笑友们。
1972年:我的老家在东北
笑来老师197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八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延吉市,小学转学一次,初中转学一次,高中复读一次,然后离开老家,去长春读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去了沈阳,再后来后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辗转广州而后定居在北京。
1986年:不喜欢过春节的14岁少年
大家都知道笑来老师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很多人甚至觉得他是个怪人,这从他小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比如,大约从1986年开始,他就很讨厌过春节,就是觉得真浪费时间啊,那个时候,他一到过年的时候,就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一口气可以好几天安静地想自己的事儿,看自己的书,睡自己的觉。
很多人在最近几年,因为有了手机和各种卫视,除夕之夜20:00是不看 CCTV 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而笑来老师从电视节目匮乏的80年代末,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他觉得那东西比现在北京的雾霾还可怕。可不是嘛,身体有些器官的污染比肺部的污染简直可怕百倍。
1980年代:学校里的优等生
虽然笑来老师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长春大学,自己也常说在求学时代英语并不好,但其实他在中小学时期确确实实是个优等生。这源于他妈妈教给她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概念学习法。
笑来母亲的这个方法其实教给中小学生,不到十句话:
1.你看,这每一章,其实都是在讲一个概念。
2.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
3.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4.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5.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
6.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你看,物理书是这样,数学书是这样,化学书也是这样。
虽然上面的话不到十分钟就能教完,但能在十分钟之内真正领会的孩子并不会多(家里有中小学生的笑友们可以试试)。甚至很多人成年了都不知道概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看不懂的概念。没有清晰的概念,就根本没法清晰地思考。
从那以后,笑来老师在学校里学习再也没有吃力过。每次发新书,别人忙着包书皮,他却只干一件事:把那本书里的概念整理出来,抄在一张纸上,一会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不也就是那么十几个概念吗?真的不难背下来。不一定看得懂,那些概念只字不差地刻在脑子里,有一整个学期的时间去理解。
所以呢,在笑来老师眼里,学习那些教科书,根本不需要拼命,轻松搞定 so easy。
不得不再次感慨,做一个会学习、懂教育的家长真的很重要,如果把养育小孩比作投资,小的正确教育,都有可能收获巨大的回报。
1984年,笑来老师12岁的时候,向父母要了10块钱,去延边青少年宫参加了个计算机培训班,学会了 BASIC 编程语言。然后就是每年参加各种竞赛,总是能拿到第一。后来一直拿到东三省青少年宫计算机竞赛第一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笑来老师在高二的时候本来可以依靠计算机竞赛保送清华,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差点把当时的那个聪明的少年打趴在地,从此一蹶不起。
1989年:遭遇社会的不公,命运被改变
1989年,笑来老师当时17岁,读高二,吉林省举要办计算机竞赛。当时的计算机竞赛是有参赛名额的。一天,他坐在操场看同学们踢球,突然有人拍了下他肩膀,说:你这次怎么没去参加比赛?名单出来了,没看到你的名字啊。
笑来老师觉得很奇怪,去教学楼看公告板,真的没有他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班的学生,还有另外两个总是跟他去参加比赛却永远没有名次的家伙。他赶紧去找老师。当时学校没有计算机课程,倒是有个机房,机房有个管理员,名单就是他定的,那人姓王。王老师不在。但第二天就要出发去长春了,他走到了青少年宫见到了启蒙老师金老师。金老师问清楚了缘由,明白了,把他顶下来的那个同学是王老师的亲戚。金老师领着笑来回了趟家,跟父母打了招呼,回到少年宫扛了台计算机,带着他坐火车去了长春。
这次比赛,笑来老师仍然得了第一名,但是没有奖状,因为不是正式名额。那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参赛,当时比赛结束后和金老师在长春火车站等返程火车的情形,真的很凄凉,他永远忘不了。
等他们回到延吉,去找王老师,发现他已经离职了,移民巴西了。后来,那次竞赛的前三名,都被保送清华了。这真的天大的捉弄。
当一个少年的命运,被一个蝇营狗苟的无名小卒利用手中微不足道的权力而改变时,丝毫找不到还手之力,社会的不公给这位瘦弱的少年打击太大了。因此他低落了很长很长时间,甚至有两三年根本不愿意碰计算机。而他,还要接着准备高考。
过去的很多年里,笑来老师很少跟人提到这段经历,基本上算是绝口不提。现在偶尔说说,为什么?因为早就没事儿了,早就扛过去了,说出来得到的不可能是没用的同情了,甚至它已经变成了可以用来讲道理的资本了,所以才可以说出来。
1990年:带着一颗受打击的心,第一次高考落榜
因为经历了打击,笑来老师有一断时间很厌学,甚至觉得连考大学都没劲儿了。整天跟社会上的人混,居然也能赚钱,就更不想上大学了。于是高考的时候,故意有一门科目胡搞乱搞,想着这样成绩不够,考不上就不用上大学了。
最终成绩离本科线只差两分,竟然还有专科学院可以去上。当然不会去,欢天喜地地奔入社会。没两个月就后悔了,高中同学开始从全国各地飞来信件,提到在大城市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非常兴奋。这让笑来老师发现,自己其实很傻,还窝在一个小地方。于是去报名参加了高考复读补习班。
1991年: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北大志愿落榜
第二次高考前夕,1991年6月份底(2003年之前的高考都是在最热的7月7-9日),笑来老师阑尾炎犯了,6月26日做手术。当时因为担心做手术麻药打全麻的话,可能会影响记忆力,一位大夫建议半麻。结果手术时他的阑尾位置跟别人不一样,医生翻找了好久才搞定,前后进行了四十多分钟,真是揪心地疼。你如果做过手术,想象一下也能感受到这种疼痛。
巨大的疼痛使得笑来老师的记忆力大幅度下降,高考的时候有一科考砸了。虽然过了重点线,但是第一志愿填的是北大,距离第二志愿填的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6年改名为中央财经大学),但还是差两分。其余的志愿栏里都是空白的。这样,虽然比重点线高出了二十多分,但竟然没有学校可以上。
后来,经过调档,才被调剂到了长春大学的工业企业会计专业。虽然很不喜欢这所大学和专业。但终于有了学上。
对于母校,笑来老师不避讳说他就是没法喜欢上那里,后来终于毕业的时候,感受到了”出狱“般的解脱。
1993年:英语四级考试低空飘过
大学平淡地度过着。大二和大三笑来老师考了两次英语四级考试,第二次正好61分才考过。
1994年:大三发现赚钱商机
前面提到过,在第一次高考前,笑来老师就开始尝试赚钱,而且还赚到了钱。到了大学,这颗想要通过赚钱改变命运的心一直没有变。
还在大三的时候,笑来老师在报纸上看到长春火车站附近有个新建但尚未完工的华正批发市场正在招商,他就跑去找华正的总经理,说他可以回老家帮他们招商,想问下提成给多少。当时那个身材高大的女经理楞了一下,说你年纪这么小,能行吗?但还是签了合同,说要是能做到,给10%的提成。
笑来老师拿着合同他就回老家延吉了,借钱在延吉日报上发了个广告,然后在市内最好的宾馆里租了个房间,开始“招商”。一周前后的时间,卖了20多万,拿到了2万多提成,他没要现金,换了个位置不错的小柜台出来。跟人合伙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而当时他的发小,罗永浩同学还辍学在家捣鼓各种事情呢。
19995年-19966年:大学毕业创业销售电子产品
1995年,李笑来要大学毕业了。毕业前以为所学的会计专业是帮人数钱的,咱大老爷们儿才不给人家数钱呢。后来毕业找工作,才发现给人数钱的是出纳,会计是做账和报税的。笑来老师傻了眼,会计专业没好好学,只能自己做生意干销售卖光盘了。
笑来老师毕业后没有安心找一家单位上班,不全是因为会计专业没学好,毕竟,至少可以去找一个对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在银行上班的柜员职位么。主要是因为在19995年遇到了一场灾难。
他们几个人在华正经营服装批发赚来的钱,因为一些原因,(涉及到朋友以及一些不愿意公开说的细节),十来万块钱消失了,一年多白干。不仅白干,而且还有负债。这直接导致了他大学毕业之后他不可能去“找个工作”。那时候在银行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百块钱,靠那点薪水,一辈子也别想还清债务。
这样压力转化成了动力。有了这些压力,找工作是不可能,于是只好想办法去做生意(按在现在,那就是受到政府和社会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辗转了几下,离开了长春这个伤心之地,跑去沈阳的三好街,从卖光盘开始,后来还做过电脑硬件批发。
在这毕业前后的几年的磨练当中,笑来老师十分擅长销售。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笑来老师后来总结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没什么选择,管它什么东西,能卖出去的才是好东西。
第二阶段:找利润高的东西卖,哪里信息不够名,哪里就有可能有高利润。>
第三阶段:只卖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利用高价格反向筛选客户的过程,只关注价格的那些人反而事儿特别多,而买了就再也没找过你的客户,反而要认真用心对待。
第四阶段:必须挑出确实好的东西卖。既然卖的是贵的东西,这东西就要真的好。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信誉。第五阶段:做出自己的好东西。一个好销售卖别人生产的东西会很难受的。因为一旦产品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跟自己没什么关系。那只能想尽办法作出自己的好东西出来了。因为自己与自己的产品融为一体了,一切的毁誉都自己担着。
第六阶段:最好的东西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产品,任何的“推销”都没有必要,看看老干妈、苹果和特斯拉。
销售的终极技巧:这应该是一个习惯:把客户真的当做好朋友。
做销售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整个想法都会改变。因为你是不愿意把不好的东西卖给朋友的,即便是个好东西,也会三思而行。万一有什么闪失怎么办?别说卖了,哪怕是推荐都要自然而然地三思而行。
说回笑来老师的生意。 从毕业时的卖光盘开始,不到两年时间,他已经是金鹰板卡的东北区总代了,也赚到了百万级别的现金。
1997年-1998年:韩国全南大学十四个月的留学生活,遇到人生最重要的两本书
1997下半年,笑来老师也工作了两年了,决定去出国留学,最终申请到了韩国全南大学。在坐火车去沈阳办理签证的途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在火车同一个卧铺车厢上还偶遇了他的传奇朋友朋友金光。金光的故事笑来老师在专栏里提到过,从他这里,笑来老师学会了天塌下来也绝不抱怨。笑来老师在沈阳住了两天,签证办下来之后,就飞到了韩国,到全南大学报到。
笑来老师说在全南大学的十四个月是他命运中最灰暗的十四个月。因为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是重灾区,每个人都好像活的惴惴不安的样子。在全南大学的中国那几个留学生只要坐在一起,就开始各种抱怨,从韩国经济开始,到中国的前途,每次都争着吐口水,车轱辘话都停不下来。于是每次聚会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一面是外部恶劣的经济局势和社交环境,一面是笑来老师内心仍在苦苦地追求着学习和进步。于是只能逃离这种负能量聚集的聚会闲聊,去往书本和图书馆寻找精神食粮。所以这十四个月,也很可能是他这一生中读书密度最高的十四个月,他这一生中读过的最重要的三本书,其中后两本是在那十四个月里读的。这三本书分别是:
1.钱钟书的《围城》;
2.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George Owell, Animal Farm)
3.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Vincent Ruggiero,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笑来老师在全南大学遇到的第一本重要的书是《动物庄园》,这本书是笑来老师的英文写作启蒙课本,让他知道了 Plain English的精髓。当时是在大学的图书管里发现这本书,他当时一口气读完,掩卷长叹,思绪万千,然后有忍不住读了好几遍······后来干脆敲了一遍。然后李笑来就进入了“天真的疯狂推销员模式”,恨不得向身边的每个人推荐这本书,分享的欲望是在太强烈了,于是,分享演变成了推销,但对方感觉到的更多是唾沫横飞而已,而绝不是他想传递的耀眼的思想的光芒。
他甚至还复印了几本带回国,送给最好的几个朋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过一段时间,问别人看了没有,甚至得到这样回应:
别他妈的看了一本书就觉得自己不一样似的,至于嘛!
笑来老师脸上热辣辣地疼,瞬间傻掉,也得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训之一:
1.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有可能并不理解你的真诚;
2.真诚这东西,说出来的时候是最容易被低估的,甚至不像是真的。想通之后,觉得道理非常简单明了;
3.做出来的真诚,甚至不用说。
这个教训,结合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年会上说的:“没有任何道路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后来,在比特币这件事上,笑来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对身边的人绝口不提、不推销比特币,一切都全部写在博客里,感兴趣的就去博客里读。除非身边的人醒悟了,碰到他重重地锤他一拳,说:笑来你当初怎么不告诉我们去买比特币啊!
Animal Farm 这本英文书国内最早的中译本,应该是2010年出版的傅惟慈的译本,当时中文名字叫做《动物农场》。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版本了,有的翻译成《动物庄园》。我记得我是2011年3月左右,在大学图书馆看的中文版(根本不用借出,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我当时看了也很兴奋,然后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英文版(这是我买的第一本英文书)送给了一位英文很好的同学。
扯远了。为什么这么好的一本书却直到2010年才有中译本呢?因为在当时,这还是禁书,90年代还没有被允许翻译成中文版。这也是笑来老师从韩国复印了几本带回国的原因。至于具体内容,自己去看吧。
我们来说说笑来老师当时在全南大学遇到的第二本重要的书:《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是他的逻辑启蒙教程,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复习。光26岁那年,笑来老师就把《超越感觉》这本书反复读了不下10遍。起因是这样的:
某天下午,听一个人给他讲了一番道理,觉得很厉害;
当下下午,听另外一个人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也觉得好厉害;
晚上躺在床上发现这两个人所说的道理背后根本竟然是矛盾冲突的!
两个人讲的是相反的东西,只可能有一个人是对的,而自己当时竟然没意识到两个人的道理是相反的!
笑来老师发现自己完全是一个没有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没脑子的人)!他感到害怕了,知道过往的自信都是错的了,那不是自信,那时自以为是。而《超越感觉》就里讲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就是:
批判性思考的本质评价。因此可以把批判性思考界定为我们用以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缺点的过程。换言之,批判性思考就是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究。
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The es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is evaluation. Critical thinking, therefore, may be defined as the process by which we test claims and arguments and **determine which have merit and which do not. **In other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is a search for answers, a quest.
我理解笑来老师当时发现自己没有判断力时候的惊恐和害怕,因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个傻子”:被很多人道理深信不疑,然后发现很多道理是完全相反的!当时听上去却都很有道理。
笑来老师当时带着疑问钻进了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从 thinking 这个词开始找,发现了 Critical thinking 这个关键词,找到了当时已经再版5次(现在英文最新是2012年12月份出版的第11版了),中文版最新的是2011年的第9版本。
(img)
对于阅读真正的好书,笑来老师建议:能读原版的话就一定要直接读原版,千万不要去读译本,被坑了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被坑的,更不知道自己被坑成了什么样子。
大家再回过头看看我上面引用的《超越感觉》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中文版翻译,在对比下英文原文,是不是觉得生硬、拗口?如果觉得是,那么,只要你具备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就直接去读英文原版吧,让脑子不被污染的这个努力值得付出。
就读Beyond Feelings这本书来说,虽然年龄差不多,我发现自己跟当年笑来老师的认知差距还挺大的。怎么讲呢?
笑来老师25岁发现”自己没脑子“,开始主动去图书馆找答案,并且最终找到了关键的这本书,竟然有意识地把英文原文反复阅读十遍。而我,在笑来老师强烈推荐好多次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才看了一遍,而且还是中文版。这差距的确有点大。
1998-2000年
1997年,笑来老师由于父亲病倒了,卖掉了沈阳三好街的柜台、档口和公司,回到了老家延吉。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对医疗商业化这个政策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见证了很多人真的在生了病之后因为没钱治疗而不得不回家等死。
由于需要支付医院的费用,笑来老师在沈阳做生意的百万积蓄迅速归零。在老家延吉的几年里,笑来老师开过电脑公司,办过网吧,反着就是想办法赚钱。他在网上读到一篇英文文章,一晚上弄明白了如何搭建无盘网(RPL、PXE 现在已经没几个人知道的概念了,我也不懂),搭建一个网吧的成本比别人低了一大截,于是利润当然高了一大块·····可好景不长,先是遇到一个叫邹连军的骗子,被骗的过程比较狗血,笑来老师没有透露。再后来遇到一个姓赵的警察,禁止他再搭建无盘网,原因不详。笑来老师再次归零,并再次负债,这是1999年底。
2000年:急需一份高薪且稳定的工作
2000年初,一边是老家网吧的生意做不成了,一边是照料生病住院的父亲,笑来老师已经彻底一无所有、身无分文了,于是只好想办法去找一份高收入且稳定的工作。
但是接下去卖什么呢?笑来老师陷入了抉择之中。
那个时候笑来老师虽然十分擅长做销售,但是却不再想做卖东西的销售了。因为他觉得,销售不创造产品,他卖的东西是别人的东西,只是从流通过程中获得利润。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卖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东西。
但,当时情形是:父亲生病住院急需钱、做生意还有负债、又想找到新的高效且稳定的赚钱方式,这太难了。因为你想不靠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获得稳定收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换过职业方向和职业积累的人,对于这一点应该有切身的体会。
所以,当笑来老师的发小罗永浩在2001年1月入职新东方之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说,你可以来新东方讲课的,只要考过 TOEL/GRE ,拿到高分,就可以像我一样年薪百万。笑来老师心动了。因为做销售链练就的口才,在新东方可以用得上。至于英语和考试,可以学。
人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能有一个给你提供援助、分享有价值信息、一起共享生财之道的老友,太难得了,夫复何求。
2001-2007年:辛苦备考,开启北漂生涯
听从了罗永浩的建议,2001年夏天,笑来老师来到北京,在人大附近的双榆树那片租了个房子,整天不出门,准备 TOEFL/GRE考试。冰箱里塞满,可以吃一周,于是就一周不出门。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笑来老师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学习,累了就站在阳台上抽根烟,从十几楼放眼望下去,人如蝼蚁。偶尔需要到楼下的当代商城(现在还开着)买些东西上来填满冰箱,下楼,一出门,感觉每个人都很大,很大很大,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说回来。就这样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四个月,笑来老师考试拿下了高分,去新东方应聘。面试的过程虽然历经波折,但第一次试讲就好评如潮,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笑来老师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开启了新东方的七年生涯。
当时的初来北京的这位北漂青年,是否能想到现在的一切呢?我想每一个北漂者的心中内心里都有一团火,只要这团火不灭,脚步不停止,就永远有希望。
总结:厄运打不垮真正强大的人
李笑来,这个当初本来可以上清华的年轻人,虽然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厄运的打击,但他最始终没有停止追寻进步和成长的步伐,始终对生活保持异乎寻常的热情,厄运打不垮的强者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之颠。
人若无名,专心练剑。所有的在奋斗中的人们,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个想对世界大声喊出的声音。学习笑来老师吧,努力默默进化,在这个达尔文主义的社会丛林里,从兔子进化成狮子,让自己最终成为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能做那事的人。
杀不死你的,将会让你更强大。笑来老师在精神和心智上所走过的这条长长的不断攀升和突破之路,我们每个人都能汲取到能鼓舞到自己的力量和启发。希望20年后,我们也能像笑来老师这样,过得很开心、很好很强大, 越来越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