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知乎)
理性与聪明的分野:为什么聪明的人会犯错?
心理学家Keith Stanovich提出了一个词汇: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从理性障碍中,可以看到理性与聪明的分野。
三重心智中,反省心智与人类的理性思维直接相关。谈到反省心智时,就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要理解透,还需要继续图解三重加工模型,重点就放在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上。
A.压制
例如:
当你在荒郊野外登高野望,迎面走来一只野兽,一眼看去你发现是狼,这时,你的自主心智中的进化习得模块,第一时间告知你危险,本能地驱使你准备逃跑。而这时,你的算法心智对你的自主心智进行压制,因为你的算法心智通过用晶体智力的陈述性知识比对,发现那不是狼,是哈士奇。用机器智能术语来说,就是算法心智使自主心智加工过程断线,进而达到压制的目的。然后,你放弃了逃跑,继续登高野望。
B.发起压制
压制,是执行。而发起压制,则是命令。而发起命令的源头,就是反省心智。
C.去耦化操作
算法心智的去耦化操作,指的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一个模拟世界,在你头脑里自行模拟运行。
例如:
你在现实中与鹿晗擦肩而过,少女心泛滥的同时,你的大脑里开始模拟与鹿晗各种玛丽苏杰克苏的剧情,这个剧情可以按你的意愿进行下去。
维持认知去耦化是算法心智的重要机制。
D.通过认知去耦发起模拟
类似于A(压制)与B(发起压制)的情况,反省心智也会对算法心智发起去耦化操作的命令。
E.连续性联结认知
来看这道测试题:你面前有四张卡片,分别是K、A、8、5 。每张卡片都是一面是数字,一面是字母。规则是这样的: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就是偶数。现在你需要决定翻开哪一张或者哪几张卡片来检验规则的真伪。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翻开卡片A和卡片8。逻辑是,翻开A,看下背后是不是偶数,翻开8,看下背后是不是元音。按这规则推理下来,顺理成章嘛!但是,好像哪儿不对?正确答案是翻开卡片A和卡片5。大部分人会忽略掉卡片5,这才是检测规则的关键。如果5的背后是元音,规则就被证伪了。
为啥我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沿着既定规则“如果P,那么Q”思考,所要采取的思维方式便是证实,而非证伪。既然要证实它,那么翻开A和8就行了。但要证伪,就是说要证实“如果P,那么非Q”。而这时就需要翻开A和5。**
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
这样的思维方式中,认知被禁锢在了模型起始点的联结模式,然后就会从这个起始点开始推理,而完全忽略了其他的情景建模可能,这是“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F.发起对连续性联结认知的控制
同理,F也是由反省心智发起的命令,来对连续性联结认知进行中断,或调换模型起始点,通过认知去耦重新模拟。在我们生活中,具有这样思维倾向的人,通常能带来新的思想和创造。
综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也就是算法心智,更多地是做执行、推理、运算的工作,而反省心智则是理性思维的核心,它在旁边冷静观察,适时对算法心智进行压制、警告、调整。我们平日所说的聪明人,也就是高智力人群,是否也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是:理性(反省心智)与智力(算法心智)总体呈现微弱相关。也就是说,聪明人未必理性,聪明和理性是两个独立发展的能力。
传统的智商测试,仅仅对算法心智进行了测量,而没有包含任何对于反省心智的测试内容。同样的,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所有的测试焦点,也基本都集中在算法心智,忽略反省心智。
考试中得高分的学霸,未必能在人生道路上比学渣过得更好,因为在许多关键的人生里程碑式决策上,理性的重要程度远超智力。
继续,为什么在人生里程碑式决策上,理性远比智力重要?因为人在做决策时,对信息首先进行加工的自主心智会犯以下错误:
1、属性替换: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作答。
2、生动性效应:容易被鲜活证据抓住认知焦点,而忽略统计学证据。
3、完全析取推理失败:由于连续性联结认知,未考虑所有备选假设推出的结论。
4、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加工:决策结果被一个相关数值锚定。
5、默认启发式加工:能不改变,就不改变。
6、框架效应:对正反陈述的不同选择。(95%脱脂牛奶,5%含脂牛奶,你选哪个?)
7、我方立场加工:正反都是我对。
以上错误(包含但不限),可以统称为认知吝啬鬼,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不需用脑时,不用脑,需要用脑时,也不用脑。
所以,Stanovich根据三重心智加工模型,导出了一个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结论: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否则,聪明人未必能比学渣在某项任务上表现更好。所以,理性不能与聪明混为一谈。是理性障碍,造成了理性与聪明的分野。
那么,如何提高理性呢?安装5种心智程序(mindware):
1、概率推理知识
2、决策科学知识
3、科学推理知识
4、逻辑推理知识
5、经济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