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普遍现象,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位老师,同一门科目,学生的成绩却不一样,这种差异性还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拉大距离。同一批孩子(排除大脑功能异常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差异极少,都显得聪明可爱,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差异也不大,几乎都能拿90分以上,然而,自小学四年级开始就逐渐拉开距离,到了初高中,差距就更大了。
许多人把这种差异归结于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孩子脑子比别人笨、孩子学习态度不好、家庭没有读书的氛围等等,极少有人考虑到孩子“身体”这个学习工具是否已经被父母打造好,是否跟别人不一样。
正常发育的孩子从娘胎里出来所带来的学习工具——「身体」,都是一样的,都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只鼻子、一颗脑袋……身体的零件、细胞一个都没少。孩子用它的工具(身体)去探索世界,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咬、用手抓……自己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还自己学会了开心就笑、痛苦就哭、有需求就叫。2岁前,孩子的身体完成了动手能力、行走能力、语言能力、环境观察能力等基础建设,2岁后,孩子就展开大刀阔斧的开创行为——开发自己的身体,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连结。直到6岁,身体得到充分开发,形成一辈子学习的基础脑网络。
自我学习是人的本能!只要提供爱与尊重、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孩子的上述本领就可自己学会,而不需要父母特意的手把手教。就如走路,没有哪个父母是先告诉孩子“有关走的理论和示范走的动作“之后孩子才会迈开双脚走路,也没有哪个父母特意教孩子抓东西吃,孩子自己就会把东西往嘴里放。
孩子的成长就如一颗小树苗,给予充足的阳光、水、空气和土壤(爱与尊重、丰富多元的环境),它就会自己长,长出根(感觉统合)——长出树干(学习能力)——叶子(大大小小的成就)。
而现代许多父母却违背孩子自然成长的本能,给孩子过度的限制、包办、替代,或者自作聪明地“教”孩子,孩子需要的却不给,孩子不需要的却拼命给。比如说,在孩子需要发展发音器官的关键期却给孩子吃软软烂烂的食物;在孩子需要扩大活动范围来探索世界时却限制孩子在婴儿车里;在孩子需要发展大肢体运动的关键期却给予孩子大量的读书认字等静态活动;在孩子还没扎好根基时却拼命地拔苗助长,让孩子先长树干或叶子。
人的身体学习能力决定于6岁前所打造的感觉统合基础,身体智能越发达,学习就越省力,反之,感觉统合越失调,孩子学习就越吃力。
如果孩子在6岁前身体被开发,脑网络连结品质高,感觉统合能力成熟,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运算能力等学习力就强,那么,孩子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成,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学习成绩自然好,自信足,学习愉快的体验多,兴趣就更浓,越学越想学,进入良好循环。身为心用,全身是劲,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习难度增大,初高中科目增多也能得心应手。
如果孩子在6岁前,成长的本能被人为的限制,环境刺激单一,爱与尊重不足,孩子的脑网络很稀疏,品质低,处理信息单一,速度慢,对复杂信息或者新信息的处理手忙脚乱,那么,孩子的学习就很吃力,对于小学一二年级比较简单的知识或者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的知识,基本能应付得来,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高中后就显得非常吃力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天天都那么累,对一个成人来讲都无法承受,又何况是当今没有受过什么苦难的孩子?
被开发的身体与不被开发的身体,就如一台最新款的苹果电脑和一台老式的386台式电脑,如果你现在还在用386台式电脑处理大量繁琐的公文,你准保会疯掉。孩子用386台式电脑来跟最新款的苹果电脑竞争,竞争力何来?
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第五章第十八节『学习力就是竞争力』中提到,身体是一个学习工具,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学习内容,累积学习的基础,然后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学习成就。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我们整个学习方式与学习成效最深远的就是我们的前庭觉系统。
前庭觉系统包括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学习通道:视觉和听觉系统,它还负责大脑对所有信息的过滤、分辨和传递,以及大脑决策信息的执行。前庭觉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大脑发育的成熟,帮助大脑完善各种脑功能。所以,一个人的各项能力发展与前庭觉系统的成熟与否有绝对的关系。前庭觉系统发展良好的人,悟性高,善于学习,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够现学现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拥有这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身体智能,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0-12岁是前庭觉系统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如果有机会顺应生命本能来成长,就能拥有很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孩子如果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前庭觉系统发展不足而出现学习困难,请家长给予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促进孩子身体智能开发的最佳途径。
身体智能才是真正的智力,身体开发才能产生学习力,有学习力才有竞争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善于学习、现学现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身体智能,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生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