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内在不疗愈,外界处处是阻力

来源:二三娱乐

近期密集做了一些心理教练“观念”个案沟通,有男友出轨与暴力、有儿子辍学在家、有欠十几万不还、有五年老同事吵架、有人到中年要从零开始创业、有女生辞职千里迢迢找男友反被嫌弃,有管理者遭遇下属拖延软抵抗等等。几点体会很深刻。

尽管这些个案事情完全不同,但几乎相同的是对他人行为感到“被欺骗、被否定伤害、被背叛嫌弃”等想法,从而感到痛苦受伤、沮丧无助、愤怒、痛恨等情绪。似乎我们因某件事产生的负面情绪,原因都是“对方不应该怎样怎样”而产生。比如A因为“儿子辍学”这件事而焦虑、愤怒,原因是“儿子不应该坚持辍学”。但进一步思考的话,世界上有没有人、在相同的情况条件下儿子辍学,他一点都不焦虑愤怒呢?甚至还挺开心的呢?——一定有,而且还不少。

面对同样的“儿子辍学”这件事情,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不同的想法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每个人思维模式(也可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人生条件,因为思维模式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想法)解读也会不同,而不同的解读决定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和想法推动不同的行动方式。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就很能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有些在个案本人看来“被对方否定、质疑、伤害”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深处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质疑、伤害”。根本来讲,我们如果自己不否定自己,别人能否定我们吗?试想,一个人若讥讽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你是个无能的穷鬼”,洛克菲勒会在意吗?不会。只有因穷而敏感自卑的人才会在意,甚至痛苦愤怒,感到被伤自尊。内心强大的人,很难被外界伤害。被伤害与否,不在于外界,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佛陀的一个故事提出类似观点:

在旅途中,佛陀遇到一个不爱好他的人。持续好多少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式诽谤、毁谤佛陀。最后,佛陀回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谢绝接收,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答:“当然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著说:“没错。我不接受你的漫骂。那个人愣住了,她也是有智慧的人,后来成了罗汉之一。

外界本是空性,看我们如何解读。解读是一个人的习性,习性推动事物的发生——这是我理解的吸引力法则。我们所接收到的否定、质疑、不理解都是自己潜意识深处的,被外在条件勾起来而已。所谓,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牛粪,看人如牛粪。

我们的担忧恐惧焦虑自责,都在自我打压,使我们变得敏感,带着担忧恐惧焦虑自责看外界,往往看见更多担忧恐惧焦虑自责。就如自己买了一部红色轿车,忽然发现满大街都是红色轿车;就如怀孕的女人,发现到处是母婴店。我看到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这冰山一角又被注意力聚焦,变成管中窥豹。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如果疗愈内心,对外界看法就会发生变化。相对而言,心定之时看外界,会更客观,更客观就更接近真相。这是我理解的外界是内在的投射。从内在疗愈才是根本之道。内在不疗愈,外界处处是阻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