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戏|“不论自觉与否,历史总会潜入未来”

来源:二三娱乐

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是来自于豆瓣,它是2017年最受观众期待的电影,就连对于电影严苛无比的戴锦华老师,也说这部电影是值得的。后来才发现这部电影没有放映,只是在全国的100多个城市,发起了点映活动。对这部片子的执念让我有了自己发起电影的想法,当我想到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去做了。看过电影,可以很确定的说,这次点映活动是非常值得的,这样的电影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的。就像纪念票上写的,“不论自觉与否,历史总会潜入未来”。接下来就说点关于这部电影一点粗鄙的认识,欢迎各位讨论、批评,不吝赐教。

>>>>唱戏与分地

影片中设定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要启动,在这两个时代的夹缝中,从宣扬大公无私到个人私欲的转折节点上,时代在慢慢地改变和转化,同时跟着转化的,还有人心。

故事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是“唱戏”,一条是“分地”,故事以花生为起,以奎疯子的疯承接,最后以分地和唱戏作结,所有的内容,指向的都是组织上派的“任务”。在这个集体主义为大,黑白颠倒的年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随着时代的潮流,成为了罪恶的帮凶。

电影里有三出戏。一出是村里过年要演出的《打金枝》,《打金枝》是特别典型的一个中国戏,是一个最理想化的中国家庭伦理大戏,郭子仪的家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理想、最完美的人生,因此过春节期间,这是乡民们最喜欢看的戏。第二出,是老鹤最后和奎疯子演的《钟馗打鬼》。人们相信钟馗镇邪,镇压妖怪,驱除瘟疫,会给每一户人家带来吉祥,但是钟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冤屈的形象,然后变成了一个很愤怒的鬼,而且变成了鬼雄,这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奎疯子在命运上有很大程度的照应。不过这两处戏,都不如村民们在为了利益展示出来的众生相精彩。从过去为了一年的救济粮哄着奎叔去上台演讲,并且分给他九亩半的地,到现在为了田地、利益、婚嫁等等而展现出来的狡黠和不堪,为了自己而争夺、苟且,这才是电影中最为热闹的戏。

>>>>演员与角色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所有的演员都来自于井陉县的一个民营戏班子,唱的是山西梆子。主角李志兵是这个剧团里的丑角,在台上演过很多的滑稽角色。人身上的年代感往往是无法磨灭的,因此所有的演员都被要求真正在电影中的环境生活,穿着、动作、语言习惯模仿当时那个年代的。正是这种亲身体验和适应,才使得表演如此的生动和形象。

在剧中有这么几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人物。从一些细节上,可以对人物有十分立体和丰满的感受。

首先是主人公奎疯子,他的疯魔和经历,可以说真切的历史悲剧。在那样一个年代,每个人被灌输的思想都是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为先,他不敢反抗,也无法反抗。一个失手杀害自己女儿的父亲,被封为楷模和英雄,悲伤之后,他自己也认可了这样的头衔。最精彩的细节是三场演讲的戏,奎叔从最开始战战兢兢地念稿子,不敢看台下,到后来听到台下的欢呼和口号,在大家把他奉为榜样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大声的、有信心地宣扬自己的口号。也是在这一刻,他给了自己的女儿更大的伤害,除了生命,还有她的名誉。从只是因为饥荒吃不饱饭偷吃几颗花生的顽皮孩子,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阶级敌人,变成了一个损害公家利益,自私自利的小人。这也是后期奎叔觉得亏欠女儿,得了失心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彩云下葬盖棺材板之前,他在女儿的脸上涂了碳,说“来世别投胎了”,却又在被送走时,在车上垂泪说“爹给你洗脸”,这样的前后反差是这个人物最打动人的部分。

第二个出彩的人物是村支书。这个人物其实难度很大,他看似维护奎疯子,但本质上是最精明的利己主义者。有一点点权势的底层农民根植于土地里的狡黠,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精致。作为上级和村民们之间的协调者和全村的管理者,他习惯于和他人沟通时,第一时间抛出他的交换条件,无论是和老鹤、和树满还是和彩云妈,都是用交换和条件来促成事情的达成。为了村民也为了自己,是整个电影中最为复杂的人物。

第三个就是导演为观众们留下的一片净土,小芬。小芬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的父亲老鹤和村支书都这样说。在整个村子里,只有她是真心对奎叔好,为他着想的人。她的善良可以使她在大家都选杨志刚演郭暧时,说“都开口唱两句;对树满说,“我不会嫁给一个会打自己爹的人”。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村子里奎疯子只听小芬的话呢?也许是因为小芬的形象,和他认为的彩云长大后的形象重合了,如果女儿没有死,也许也会和小芬一样出落的漂亮,也是这样的聪慧和善良。不过即使小芬再善良,以一己之力和全村人对抗,也终究没有改变事情的结果,还是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最后一个,是奎疯子的儿子树满。这个形象是让我心里最为不舒服的一个角色。他憎恨自己的亲生父亲,憎恨他杀死了自己的妹妹,憎恨他的疯魔阻碍他的恋情和发展,对他来说,父亲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无法前进。他对父亲并不是没有心疼和怜悯的,他在小芬家门口吹笛子,被老鹤轰走时说,“我也有父亲”,但是最后,心中的天平还是导向了自己这一边。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村支书来找树满时,他说自己绝对不会动手,但在最后绑人时,他确是首当其冲的那个人。这样的反转也让树满这个形象立体起来。

同时还有一个并未出场的人物,叫辛亥。电影中对他的描述是“辛亥拿了半个馒头就走了,还把红旗挂反了”。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处理和故事线的发展,会让观众对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恨不起来,想起他们时,只觉得悲哀,就像海报上说的,“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无辜的人”。

>>>>技巧和手法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女性观影者,我对电影的评价不会完全被情绪所左右,一部分注意力会放在技巧和手法上。拍摄时,导演大量地运用长镜头、蒙太奇手法,广角俯仰视角、虚化的镜头,还有各种闪回、鱼眼、摇臂和大特写,这样痕迹重的技巧放在这部电影里,竟不会显得太夸张。

比较精彩的,大概有这么几个地方。

一个是充满年代感的标语、牌子,还有作为背景的毛主席像,太容易把人代入情境中了。开会时坐在共产党开创者像下面的五位老人,树满吹笛子时背后的“破四旧,立四新”,这样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

另一个是色彩的运用。现实部分导演运用了黑白效果,而回忆只滤出了红色和绿色。可以说,这两种颜色就是那个时代的底色,最开始我认为是粮食的绿色和革命的红色,后来看了导演的访谈,他说当时能记得的最鲜明的颜色就是军装的绿和标语的红,这是他的视觉残留。在画面快速地闪入闪出这样的结构中,需要能够一眼就辨别的视觉标志,而红和绿就非常显眼。

还有是随处可见的隐喻。包括之前提到过的辛亥和画像,都算是隐喻。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花生被榨油时候的特写,在历史滚轮下,我们都是被剥开的花生,都要被榨干,谁也不能幸免,每个人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里的隐喻在我看来是全片最精妙之处。

很精彩的一场戏是奎疯子在抢花生时,把花生的争夺想象成了战场,把掉落的花生壳当做是子弹壳,甚至在别人家的门前匍匐前进。对于奎疯子来说,他曾经守护的是国家的财产,他在和所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做斗争。这里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一下子将奎疯子这个人的可笑与可悲展现出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留白。优秀的文艺电影总不会把感情和故事做得太满,会为观众留出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影片里没有提到奎叔是怎么疯的,可能是做完演讲后,也可能是被彩云妈涂黑了的脸吓到。从影片最开始到结束一直提及的村戏也没有给镜头,只是隐隐地听见声音。包括主人公们的未来,小芬和树满的感情线,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留白,对于观众来讲往往后劲十足。

>>>>原作和贾大山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下原作,河北作家贾大山的《村戏》和《花生》这两篇。导演把这两篇的故事做了一个融合,同时也更改了一部分细节。贾大山的《梦庄记事》中收录了这两篇短篇小说。贾大山特别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当时看时觉得荒诞,几天后想起会隐隐地渗出冷汗来。雷达曾说,贾大山把目光伸向了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他的故事构成了一个贾大山造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愚钝的聪慧、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中的温馨。贾大山的创作中,罕有荒诞、变形、魔幻等繁复的手法,它们多以朴素、明快、简洁的面貌,按生活本来的模样呈现出来。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阅读一下他的作品。

总体来说,《村戏》这部电影还是好的,即使在后半段有些地方略有叙事混乱,许多镜头的运用有炫技之嫌,但还是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上流之作。这部电影带我们所回顾的历史,也许就可以映照我们的未来和现在。想起崔健说的,只要天安门上还挂着毛主席像,我们就都还是一代人。这部电影被更多的90后甚至00后了解和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文化和思想的一种传承。在某个时刻,也许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我们或许不会做的比他们更好,但是要永远记得,愚蠢的正义是耻辱的,如果有可能,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芬这样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