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看书法家,如何玩转三国:钟繇(三国篇)

来源:二三娱乐

1、

钟繇(yao)是曹操手下的人,也是国家公务员。

当年汉献帝东归,去投靠曹操时,钟繇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那钟繇到底是谁呢?

古代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师从卫夫人,而卫夫人的老师就是钟繇。

如此一说,钟繇就是王羲之的祖师爷爷了。

当然说起三国的名士,自然地提到一个人,蔡邕(yong),

也就都是蔡文姬她老爸。

钟繇和他也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里提到的:

当年蔡邕将书法传给女儿蔡文姬,

蔡文姬传给了钟繇,

然后钟繇传给了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又传给了王献之。

这样说起来,钟繇可就是蔡邕书法的传人了。

但是任何一个能被称为“大家”的人,必定是勤学苦练,集众人之所长的。

钟繇就是这般的。

除了和蔡文姬学过书法,

年少时就跟刘胜学了三年的书法,

又向曹喜、刘德升学习。

和同时代的人也是打成一片的,

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不忙公事的时候,

就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心得体会。

钟繇刻苦练习的劲头,也是很让人佩服的。

上班和他人讲话时,拿手练着字,

吃饭时一个手也是不歇气的画着,

就是睡觉之前,也会在被子上比划着,据说家里的好几床被面,都被他画破了 。

看到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能不能吃,而是如何将它们和书法联系在一起。

临死之前,为了激励儿子再接再厉,

除了交给儿子钟会一部书法秘术,也对儿子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都在集中精力学习书法,

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

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

才成就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每一个看起来,优秀的很轻而易举的人,

不是他聪明,而是他在背后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2、

如果说钟繇只会写写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人政治头脑也是很精明的,很出众的。

帮着汉献帝东归与曹操就不说了。

在官渡之战的备战中,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官渡之战,都知道是曹操和袁绍的一场大PK。

但PK之前你得将家里的家务事整理好,免得你在前线打的正嗨,后院来个半夜起火,那就玩大了。

虽说当时关中地区马腾、韩遂基本上是闹腾不起来,

但就怕有人在这个时候煽风点火,为此曹操很是头疼。

这个时候,曹操的御用谋士荀彧(xun,yu )就站出来了,给他推荐了钟繇,

并且还特意强调了一句:关中之事,仅钟繇一人就可以摆平。

曹操当然信荀彧的话,要知道三国第一谋士郭嘉,可就是他推荐给曹操的。

曹操用人不疑,立马权力下放,

让钟繇从侍中的身份,升到了司隶校尉,并持节督查关中各路人马,

不受任何人任何制度的约束。

当然总裁曹操的话还是要听的。

钟繇也是有些本事的,洋洋洒洒用他书法家的文笔,

写了信给马腾、韩遂后,两人都乖乖的送了儿子到朝廷当人质。

这样一来,公元200年,曹袁两家在官渡开战,

关中地区非但没有扯后腿,

还及时地给曹操的大军送去了2000匹军马,大力的支持了曹氏公司的市场份额争夺战。

曹操很是高兴,连忙夸赞了属下钟繇,说:

“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草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您的功劳相当。”

看看曹操这位总裁夸人的技术也不是简单盖的。

把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都拿来和钟繇相提并论了,甚至觉得萧何当年的功劳,还比不上钟繇。

有事没事多读书,多提升自己,这样机会来了,才能鲤鱼跃龙门,飞黄腾达。

要知道,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才华并且有准备的人。

3、

钟繇除了做人事管理有一套之外,对带兵打仗也有独到的见解。

公元202年,南匈奴单于跑到平阳作乱,钟繇作为地方老大,就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但就是攻不下。

这一方,袁绍的儿子袁尚,找了河东太守郭援抵达河东,人数众多。

冷兵器时代,打的就是人数和智谋。

钟繇这边的将领们,看到力量悬殊这么大,就想要放弃做逃兵。

这个时候,主心骨钟繇发话了,陈明利害关系,并且说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进,不能退。

要知道当时袁氏的势力还是很强的,郭援一来,关中诸将早就和他勾搭在一起。

关中的将领没有明面翻脸,不过是顾忌曹氏企业在这里的势力。

可要是这个时候,钟繇他们不战自退,不光是郭援会扒了他们的皮,就是当地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会踩他们一脚的。

一句话:这仗,只能打赢,不能退兵。

当然敌我势力分析完了,就该鼓舞士气了。

钟繇气定神闲的继续说,

“郭援这个人刚愎自用,喜欢争强好胜,看到我方势力弱,必定轻视我军。

他们要是渡汾河扎营,我们就可以趁他们没到对岸时打击他们,可以大获全胜”

最后的结局还真如钟繇说的那样,郭援果然轻易地渡汾河,还没渡到河中央,钟繇发兵进击,将其打得大败,斩杀郭援,并降服单于。

后来人们才知道,郭援是他的亲外甥,郭援有什么能耐,做舅舅的还会不知道吗?

红尘之中,总有些情和义难以两全。

有多少血亲兵戎相见,有多少夫妻反目成仇。

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历史就像是个大轮回,兜兜转转,上演着雷同的剧情,不同的是,你得学会取舍。

4、

再后来,三国的三足鼎立之势正式形成,魏国建立。

钟繇做了相国,百官师长。

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时,改任钟繇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公元226年,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钟繇进爵为定陵侯。

这个时候的钟繇已经年迈了,上朝觐见都只能乘车坐轿。

垂垂老矣,却依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死后,皇帝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享年79岁。

过了13年后,曹家的皇帝还是没有忘记他,将他列入曹操庭庙中,供受香火。

乱世之中,不仅能寿终正寝,还能名利双收,功成名就,钟繇此人的确不简单。

多少众生蝼蚁做了战争的炮灰,多少豪杰早早的英年早逝。

可有些人,总能审时度势,在乱流中成就自身,这不是靠一点运气就可以的,更还需要智慧和变通。

假如当初钟繇一直跟着袁绍,

假如当初他对自己的亲外甥心慈手软了,

假如他一直死磕做个闲散的书法家。

这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错位,就会塑造出另一个钟繇。

就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大有人在。

但能坚守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也有不少人。

不要让陈旧的思想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人就该学会申时,学会变通。

此路不通,就该绕道而行。

这样你才能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