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市级公办三甲医院拿药,小窗口旁边立着块牌子,上书“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比如“不准收受回扣”,“不准开单提成”等等,都是有关医护人员的行为守则,感觉很有意思。
让谁看呢?应该不是让医护人员看的,因为他们肯定认真学习领会了,而且让他们看的话应该把牌子放到屋里或印成小册子人手一册为好。
让广大患者看起到监督作用?有必要吗?因为许多像开单提成等行为不是患者所能监督到的,本来医患双方的信息与资源就不平等。
那到底让谁看呢?让检查工作的领导看,是确实如此,还是只是一个假设?
现在早已不是宣传口号满天飞的时代,人们也对此见怪不怪了。
有些政府机关喜欢在自己门前立一块“为人民服务”的牌子,这又是让谁看呢?如果能做到,何必立这么一个口号。如果做不到,立它又有何用!对于百姓来说,做重于说。注重形式往往可能忽略内容,而显得虚伪。
不过对于告诫性的牌子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不准在文物上随便刻画”,“不准随地吐痰”,“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前几天网上有消息传来,1名66岁中国男子和1名41岁中国男子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随地便溺,警察上前制止时,做出攻击性举动,最终因袭警被当场逮捕。
记得1993年公布2014年废止的“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十不准”,里面有“不准强买强要、白吃白拿。”“不准徇私枉法,办人情案,向违法犯罪人员通风报信。”等等,与“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都是和“不准随地吐痰”,“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一样是关于人品的道德要求,根本不是什么技术性的行规,难道连幼儿园孩子都懂的做人基本问题也要一再强调三令五申吗?为什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反映计划经济时代服务行业的电影《满意不满意》,故事发生在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青年服务员杨友生自认年轻有为,不屑于做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因此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给顾客拿错了饭菜,不以为过,反而怨顾客挑剔。有时甚至出口伤人,竟骂一位年轻女顾客是“葱油饼脸”。后经领导和老师傅教育并经历一系列事故,他明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地位上的贵贱,他开始精神面貌变了,服务态度好了,顾客们由不满意到满意了。
现在全国还有几家国营的饭店?现在饭店里的服务员有几个敢像杨友生一样对待顾客的?现在饭店不论是饭菜品种质量还是服务员的水平与以前比哪个好呢?现在饭店里有立牌子告诫员工要做到几不准的吗?
微信号xshq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