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红春 江大有
正月元宵节嬉鱼灯是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一项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其鼎盛期肇始于清光绪初,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嬉鱼灯又是其敬拜祖先、祈求平安的祭祀方式,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宗祠文化。全村男女老少动手参与制作和游行,彰显热情团结的淳朴民风。
大小鱼灯
据说汪满田村在明朝建立时就开始嬉鱼灯,一曰明朝建立,百姓脱离元朝“鞑子”统治,欢庆太平乐业,村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二曰有风水家言,汪满田村缘起是村中木架屋,时有火灾发生,祸根乃村前光滑大石塌——“火镜”所致,程姓、叶姓屋尤易有火,因“程”、“叶”乃“禾”旁、“草”顶,易起火也。程、叶屋起火,汪姓自也殃及,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兴鱼灯会五个,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渔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嬉鱼”。
鱼灯,是用刀和老虎钳在竹片上的手工技艺活,再附贴绵纸的书画艺术品。要扎的鱼多大,需要成稿在胸,技巧娴熟。扎的鱼灯就必须像什么鱼,这样就栩栩如生,仿佛就是在大江里自由游玩的活鱼一样。
汪满田鱼灯,大小悬殊很大。大的长约七米,三节,高约三米,内点烛一百多支,每灯须二十多人抬游。小的只一米以下,点数支烛而已。大鱼灯由各支堂房派公置,每支堂一至二盏,小鱼灯、杂灯由各户自扎。
鱼灯,以竹片为络,头节、中节腹部置有纵木,用以扛抬。节与节之间上下以绳扣其一点相连,故左右摆动灵活。以绵纸遍糊,彩绘鱼头、鱼鳞及鳍、尾。鱼头额上有硕大的“王”字,金色眼球鼓起,嘴上唇有两根翘八字鱼须,嘴下唇有流星喷管。鱼鳞有黑色、青色、红色三种,一盏鱼灯选画一种。总祠雍睦堂扎的是一盏“鲤鱼化龙”灯,龙头、鱼身,十分别致,意谓鲤鱼刚跳过龙门,变成龙头,即将化龙飞去。小杂灯也扎得精致、生动,有十月花篮灯、五谷形灯、瓜菜果灯、狮、猴、猪、牛、羊、兔动物灯等等,皆五彩斑烂,活灵活现。尤其是狮灯、猴灯,可以舞动。
入夜,锣鼓擂得震天响,停在路边的大鱼灯开始搭架点烛封门。一声号令,数十人用力抬起鱼灯,按总祠、支堂尊卑排好队列,前面旗幡幢幢,大开锣清道。接着是一盏竖着的匾形灯,当地人以其象一把竖着的菜刀,称之为“薄刀灯”。灯两侧画有花边图案,两侧及前面又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的是两头人扮的狮子,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边走边舞,威风凛凛。狮子及狮子锣鼓后面就是大鱼灯了,鲤鱼化龙灯走在前面,大鱼灯后是锣鼓和少女撑持的花灯、少男撑持的狮灯、猴灯和儿童们手提的各色杂灯。只见硕大、气派的大鱼灯随着抬灯人的步履,不停地摇头摆尾,灯内烛火透过斑斑鱼鳞投入村中小河,河水顿时泛起彩色的涟漪。一会儿忽然隐入一条街巷,一会儿又神秘地从另一条街巷冲出,抬灯人恰似它涌动的层层波浪。所到之处家家放爆竹迎送,大鱼灯口中亦不时喷出流星,似作答谢,游到宗祠门口,每盏鱼灯都要朝宗祠摆头三次,说是向先人拜年,报告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后面的小灯,虽作陪衬,却也可看。狮灯、猴灯,在拉线机关操作下,不停地舞爪摇头、弄拳耍棍,十分有趣。花灯默默高举,发出纷呈的异彩。儿童们提着各式杂灯,在队伍里嘻嘻哈哈,跑前跑后,使长长的灯河不断地“波翻浪涌”。值得一提的是,那十几个粗大的杉树火把,熊熊烛天。它是在小杉木的一端剖成多股,夹入松明制作,烧起来啪啪作响,很有特色,也为灯会增强了气势。灯队来到村“田干”广场,大鱼灯开始绕场尽情飞跑,杂灯则排成彩色的一圈。跑鱼灯,谓之“戏水滩花”,冀兆鱼生子,宗族丁旺。其时,锣鼓、爆竹齐鸣,火把、流星辉映,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观者无不心旌振荡。“滩花”后,鱼灯复游村一圈,而后出村口,拜神庙,返回祠堂灭烛,戏台上的酬神戏已经开台。
汪满田嬉鱼灯活动,曾多次参加歙县民间艺术节及徽文化调演,多次获得大奖。它是皖南山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活态载体,其文化内涵已成为解读徽州文化的特殊文本,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嬉鱼灯活动是徽州汪满田村的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目前已被列入第五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将有利于探索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
画鱼灯 (照片采自徽州女子许琦老师的博客)
全村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