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燃灯者:忆周辅成》

来源:二三娱乐

                       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

                                                         ——题记

 《燃灯者》是作者赵越胜回忆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著作,周辅成先生是当代伦理学大师,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北大哲学系的资深教授。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与周辅成先生感人至深的交往故事。

 作者于一九七五年底与周辅成先生相识,先生在北大教授作者西方哲学史这门课。作者在一九七五年底的前些时间还是兵工厂的一个小青工,当时周辅成先生已经是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了,本是毫不相干的,但人的命运自有其波澜曲折,这师生缘分的产生作者已在其书的开头讲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周辅成先生的课讲的深入细致,旁征博引,板书极其认真,激起了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在先生的引领下,作者走进了希腊哲学的殿堂,惊异于希腊哲人的智慧,进而心向往之。有向往才会使得作者会向先生请教问题,从而与先生越熟,也越了解先生的为人。

 当时的环境下,先生冒着风险借书给作者,“工人小哥批判阅读”,于今读来,依旧令人感动,先生的操守,先生的德行,先生的知识,无一不熏陶着作者。先生治学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人生与思想的最高境界。作者心中的渴望冀求,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经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作者精神生活得以唤醒,懵懂的内心世界也变得舒朗清明起来。

 周辅成先生在《论人和人的解放》后记中,写下这样一番话:“知识是可贵的,道德是可贵的,文化也是可贵的。这些都是人民艰苦奋斗、用血汗换来的成绩。我佩服古往今来站在人民一边,捍卫人民的权利与人格的有良心的志士们的气节与灵魂。我手中只有半支白粉笔和一支破笔,但还想用它来响应这些古今中外贤哲们的智慧和勇敢,向他们致敬。”先生说,权力、地位并不带来善。权力只有在弘扬和实现善时,才是有道德的。可惜世人常以地位、权势、金钱来衡量价值,判断善恶,结果把肆无忌惮的罪恶当作伟大来崇拜,实为大谬。先生的种种观点于今看来依旧是正确的,不得不惊叹先生的睿智。但这份睿智,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

 在北大朗润园他家的墙上,有一张他亲手书写的条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先生是一个“大丈夫”,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始终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而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格尊严。周辅成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先生却在处境困窘之时,仍深深影响了一批学生,这些学生除了本书作者赵越胜,还有周国平,徐友渔,苏国勋等等。但先生还是寂寞的,“他的寂寞,远离了孤高自许的文人情怀,直接滋生于一种肝胆照人的热切期盼:期盼着暗昧中有别的人也能得见他所见到的光亮,期盼着那光亮能普照世人。”朱正琳语。正如作者所说:“先生踵武前贤,在四周的黑暗中,持守着人性与人道的圣火。”

   作者再给先生的信中说到:“但午夜时分,一支烛光也能为踟蹰暗夜的旅人燃起一丝希望。朝霞纵然绚丽,但那要等到晓雾四散,而并非人人都能等到清晓莅临的那一天。因此不管天光大开,还是烛光掩映,清醒的灵魂总守候着,只要有人守候,就总有破晓的可能。怕就怕我们都沉睡了。守候与幽夜是一种幸福,正如西西福斯是幸福的一样。”先生回信说:“愿与你和朋友们共同守候。”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作者以“燃灯者”为书名,正是说明先生就是燃灯之人,而且是燃巨烛之人。作者书中言:先生对世间名利皆淡然处之,这种淡泊雍容,来自浩然之气的涵养,来自青灯古卷的陶冶,来自“大道如砥”、“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先生早已点燃烛火,又约我们同守暗夜,小子岂敢怠惰。

 先生那代读书人时运不济,身处于这样一个只爱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先生对时下的风气近乎绝望,他说:“现在的时代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时代,做学问的人没市场,没有学问的人满天飞。这不是出人才的时代,而是毁人才的时代。”当下的士林已远不是先生那一代人在青灯独守、古卷常翻中凝练出的沉静深邃。知识分子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已为现世所遗忘、权贵所鄙薄,先生知其辱而保其尊,守其弱而砺其志,独自在黑夜中守候,而只要有人守候,就总有破晓的可能。

 书中的故事仅非这几千字能够写尽的,辅成先生与作者的故事也不是一本书就能写尽的。亲身得先生教诲者才明白与先生在一起求学问道的珍贵。而我们通过本书也能稍微了解一下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先生去世的时候,葬礼很是冷清,自此作者与恩师天人两隔,然而周辅成先生已经为后辈点燃了一盏灯,无论未来多么严苛险峻,火种已经被保存了下来,必然是薪尽火传。

  作者最后以“呜呼先生,呜呼先生”结语,表达无尽追思,表达无奈不舍,这本书让我看到一种文人传统的绵延流长。作者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字隽永,情真意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已经远去了,但是先生留下来的东西还仍值得我们反复回味,静心沉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