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揭谛咒和禅宗三关
杨佛兴
(1997年7月25日)
一、解与行
二、熏习观
善无畏、金刚智为五祖,不空为六祖,不空是善无畏、金刚智的共同接班人。其后不空留学印度再受龙智祖师的传法。
四、修习三昧
一乘实修,贵握纲领,深入三昧,始能默契其妙,自在受用。对此,冯达庵大阿阇黎总结出修成三昧的历程和规律如下:
1、世间众生不论什么身份,都有许多不易肃清的积习。(杨按:人贵有自知之明!应正视自己的不良积习,而认真地清除之!改正之!才能快速冲破无明,发现心光。)
2、修习一种三昧,恒仗真理的活力支持,渐渐地发展它的清净种性。(杨按:例如,修习准提法,须仗七俱胝如来的法流活力支持。……)
3、所修的清净种性和本有的杂染积习,时时都在互相矛盾地抵抗或奋斗。(杨按:此即马鸣菩萨的“熏习观”。例如:修准提法,每持诵一次准提真言,仗准提菩萨的清净种性,法流的活力,清除一次行者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积习;即真如熏无明。反之,以妄心迷恋杂染积习之事,……即无明熏真如。以上两种力量,时时都在互相矛盾和对抗,当“真如熏无明之力”大于“无明熏真如之力”时,行者就上进,乃致破障悟道;灵明自在。否则,行者就倒退。乃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
六、真言的妙用
七、《心经》揭谛咒和禅宗三关
揭谛揭谛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证第三句禅(初关)
为什么要破我执、法执?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例:六祖度陈惠明公案:
禅宗初关开悟之后,实修返照,定中自觉肉身泯灭,唯感一条力线、命根(下丹田)达顶,由明而光,是名根身。
神秀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前二句描写根身境界。因仅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分别人我之心,虽很淡薄,但俱生我执未破,异熟缘至之时,仍会惹起烦恼;故须时时提高警惕,以防“无明熏真如,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故五祖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神秀所证,只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尚属清净意识境界,未破俱生我执。(未能离识见性)即未入生空真如境界,故五祖云:“你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由上可见神秀是有修有证,道德高尚的人,他始终都很尊敬六祖惠能大师。
波罗揭谛如实相应,破俱生我执,定中照见:“打成一片,迥脱根尘”证第二句禅(重关)。
波罗僧揭谛如实相应时,破俱生法执。定中性相交融,运用自在,证第一句禅(牢关)。
菩提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我观自心,形如月轮。”
寒山诗:“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证道歌》:“但有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