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的课件 篇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公输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通过朗读,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感悟墨子论辩语言的逻辑严密美。说明:《公输》是《墨子》中很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文章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课文所选这段文字是通过墨子劝说公输停止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智和顽强斗争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介绍一下其政治主张的意义,然后以“读”来走近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时可以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让学生读读—想想—译译—评评,通过在教师点拨下朗读关键句来整体感知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形象,在朗读中体味到墨子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说理方法;在朗读中体味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朗读,疏通句意,感受到墨子的勇敢、善辩和“非攻”的思想。
2、难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说明:课文里的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在和公输盘的对话中,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是最精彩的。教师重点要让学生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墨子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特别是迫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后,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各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了其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至此,才能真正体会墨子善于抓住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技巧和雄辩家的风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相矛盾》的故事。
2、想想: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会怎样?
3、今天介绍一位古代的先哲,他在辩论中就善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方哑口无言,他,就是——墨子。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明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会让人哑口无言、黔驴技穷……
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入手,能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下面要教授的墨子的语言特点有了感性的“浅认识”。
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注释(1),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要求:在50字左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忌照读下载的资料)
交流资料,需补充落实有关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墨子主张“兼爱”(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非攻”(反对掠夺性的战争)
(2)当时楚强宋弱,宋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周围的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
在肯定学生收集的资料之余,教师要及时对信息进行删选,强调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全文:
1、请学生做老师,彼此提问,检查关键词的掌握情况。
2、熟悉课文内容:
⑴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⑵哪里可看出这件事性命攸关,刻不容缓,墨子不辞辛劳的?
⑶墨子与公输盘的斗争结果如何?
1、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之(多义)、命、藉、说、请、固、类……
2、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出并翻译下列句子:
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给楚国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⑵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⑶公输盘服。(公输盘被说服了。)
1、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为下文疏通句意做准备。
2、教师通过对关键句的提问、点拨,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读—想想—找找—译译,了解文章大意,为后文进一步研习作准备。
深入研读
1、让我们看看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
(1)、分角色朗读,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读出相应的语气。
(2)、请学生点评、再读、结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落实对关键句子的翻译,体会人物的形象。
2、想象一下,墨子如果开门见山,会让公输盘停止攻宋吗?结果会如何?
1、落实关键句子的翻译及语气:
公输盘:
①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疑问语气,恭敬中带着客套。
②吾义固不杀人。(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虚伪、一本正经又掩饰不住的傲慢。
墨子:
①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您的力量杀掉他。)----祈使语气,显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义。
②请献千金。(请让我献给你千金)----语气中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吸引对方注意力,迫使他表态,从而中计。
③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看似轻描淡写中又咄咄逼人。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⑤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⑥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⑦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⑧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沙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④至⑧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2、明确: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就是这样用类比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诱--激—驳”把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让他有口难辩。
1、疏通句意、积累文言词语是很重要的,但若纯粹的“串讲”会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审美疲劳”,所以在结合“人物”和“情节”这两大要素的基础上,落实疏通句意,能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更好地在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形象。
2、有助于体会墨子论辩语言的逻辑严密美。
总结要点
为什么有人评价《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文章?
明确:
①情节起伏美: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去见公输盘,没有阻战,却请其杀人。
②人物鲜明美:如墨子的机智善辩、从容镇定;公输盘的虚伪。
③语言逻辑美:如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正确的观点,再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想违背,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小结写作特色
迁移扩展
选文中公输盘是理屈词穷了,但他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想象一下,他还会使用什么阴谋,而如果你是墨子,又会如何应对呢?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续补的情节。
2、在发挥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课外阅读原文中后两个片段,加深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的理解。
《公输》原文还有两个情节:即墨子见楚王、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在写作特色上与课文相似,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答案,从而扩大阅读面,更加深对墨子作品的理解。
【思路点拨】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建议还可以从详略的安排上来学习课文。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工具书及注释,疏通句意,复述梗概后,让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详写,而在详写的墨子和公输盘的交锋过程中,又有哪一环节详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认识到在劝说中,墨子的第三次发言最为重要,其抓住公输盘的“吾义固不杀人”,通过五个“不可谓”,全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使其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这一段最能体现墨子的机智善辩和镇定自若,所以详写。而前两次对话是为了诱敌,所以不宜展开。而楚要攻宋和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仅是交代背景,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不大,所以略写。这样的详略安排是能体现墨子语言的逻辑美。
【练习举隅】
1、用现代汉语扩写课文,在合理想像的基础上,充实文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
2、课外阅读《墨子·公输》原文,体会与课文内容在写法和组织材料上的异同。课外阅读其他诸子散文作品,摘录与墨子说理风格相类似的片断,在课堂上交流。(选做)。
公输的课件 篇3
《散步》教案
一、教育目标:
1、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语言:词语和语句。
3、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散读:
2、回答:春天、南方的田野、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单读第8节。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4、美读。
5、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课堂写作:
2、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
公输的课件 篇4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胡、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2.重点教给学生总结归纳识字方法;左右结构的字如何布局,写得端正漂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写字的热情。
3.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总结归纳识字方法;左右结构的字如何布局,写得端正漂亮。
本课认读的生字,大多数偏旁学生都已经学过,也已经具有多种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其记忆字形,但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还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本课要求书写的六个生字,学生能分析字的结构,能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个位置,但个别比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另外,学生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仍需要特别关注。
本课是由3字词语组成的,每组第一个字为表示动作的词语。像这样的语言形式,以前从没有出现过。
课文中出现的“观天气”“做航模”等内容,学生比较陌生。
一、看图引入:
1、学生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以及自已的感受。
1.借助拼音、插图自由试读生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哦!
2.分组互助读、认生字。
教师:下面老师来请同学读一读,看哪位小朋友最勇敢哦!
1.自由练读词语,看图感悟词语描绘的画面。
2.再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
同学们,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这些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活动,你能不能也像这样用三个字的词说一说呢?谁想说?
2、写话训练。
仿照例句用自己喜欢的词写一句话(例句见课件)。
1、课本里还提到了几个词语,但是没有图片,你能借助拼音读一读吗?
b.师:这四个词语在课本中并没有像前面的词那样出现画面,老师给它们配上了插图,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二、模仿本课,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编写“校园活动三字歌”。
公输的课件 篇5
教学要点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有口难辩。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
(4)“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5)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二)分析第二回合: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比喻。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公输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实用文书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同学先整体掌握课文,然后启发同学去研习课文。先设疑(考查同学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同学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同学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开创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儒家,开创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⑴ 教师背诵课文,同学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⑵ 同学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⑶ 重点词句释疑:
① 实词、虚词。
② 通假字。
③ 句子翻译。
⑷ 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① 从文中找出答案 ,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标明事情起因的句子: 。
结果的句子: 。
② 考虑: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明确: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2、品析文章:
⑴ 考虑讨论:
假如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假如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置?)
⑵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考虑: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⑶ 各抒己见 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① 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② 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抵触来说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③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④ 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干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身的想法。
⑷ 问题:
① 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② 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③ 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讲究战略、实力强)
4、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四、拓展
学习《公输》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