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是一本非常具有实操性的写作教导工具书。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如题,这本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指导书。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凝聚了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出版人的经验与思考精华。可以说是我们在自媒体行业的指路圣经。
本书以丰富的采访事件与报道案例,来讲述非虚构写作的理念和视角。
虽然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必大而化之,这些普利策奖,国家出版奖的得主,经验也非金科玉律。然而在非虚构写作当中,有一些必要的章程和顺序。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和应用,比如,采访对象,设计稿件结构,写作编辑。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是20世纪前期开始的概念。在纽约客等杂志上开创出了这个领域的繁盛时期。同时它的使用场景,表达丰富对话描写,人物细节,独特视角等。在各领域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今热点事件与人物可以说是现在新媒体的一个非常热门,并且广受瞩目的项目。致力于新媒体写作的朋友,再次推荐这本书。
那么非虚构写作,就是报道事实吗?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他有很多个称谓,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创意性的非虚构写作,专题写作,等等,当然也有记录叙事。在现今媒体日报月刊,当然还有图书,当中都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它还可以与公共电台,影像记录,互为支撑。甚至在大学各系科老师当中,都很有人气。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都希望拥有尽量能够把故事讲得出彩的能力。这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重要内容。
写一个叙事性的东西,就是要让想法从诞生到成长走向成熟,开花结果。
要讲好一个好故事先要考虑,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行?它到底要讲什么?这故事与人的生存关系的现状有什么联系。接下来是进行叙述,描述的过程中时刻谨记故事背后必然联系个更大的东西。这就是在非虚构写作中,洞察力比文笔更为重要的原因。
写作无论是何种方式,除了大量阅读,找寻规律提升文采,充实心灵之外,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活泛的思考力。如果思维单一。并且对这个世界,提不起兴趣,非常的钝重,那可能做别的工作能更加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书还提到,有人说那么非虚构性的写作,叙事性报道的文体,是否伤害了个人隐私?是否与一个国家对于人权的推崇原则相悖呢,事实上,在一些贫弱甚至愚智的群体当中,确实是需要通过这样的报道,使读者能够生出在意之心。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结构,积极推广法律制度的完善。
个人认为,通常立志于非虚构性写作的作者,他内心必然要装得下整个社会。要有个体引发的社会群体观念。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和自身的信念。而小说家在这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放低甚至不必设限。
那么很大的一个问题来了,如何寻觅发掘报道的话题呢?
如果你擅长描写和塑造。就要学会找到恰当的主题,以及切题之处。将观察数据转化为感想和领悟,从而制定写作策略。
往往并不是两个小时就搞定,有的时候要长达数月。这是一种责任感。你一个人见了采访对象不过数十分钟,便刷刷刷的写下一篇文字,读者自然会知道这恐怕是作者臆测更多。
非虚构性写作要讲究聪明,找到聪明的问题,选择持久性普世性意义的主题。这个在社会意义上来讲会有积极的作用。而不是挖空心思专找一些稀奇古怪古怪,博人眼球,甚至恶趣味的东西。
这个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情感价”。一个话题的情感价非常的重要。如果情感价很高的话题,那么即使人物塑造的不够完善,都有非常大的可取之处。
最后注意一下一个我们极容易糊涂的问题:话题不等于主题,主题是通过这个话题所让透露出来的中心思想,在这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拔高立意,才能写出动人心且有社会价值的文章。
以上是总结的本书重要内容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