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德真源《佳文赏析》栏目2000篇
中国人说话做事就是讲究一个“尺度”,水满则覆的道理大家都懂。做事不能太过,一旦逾越就有可能又不好的后果。
在中国,“中庸之道”四个字是怎么也避不开的。
同样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交谈时,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能说到什么程度上,这个“度”是需要被仔细考虑的。
许多情况下的“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既是一种免受埋怨的自保行为,更是延续友谊的君子所为。
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指责别人也需要一定的水准,才能真正让指责有效,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能让对方醒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敏捷果断,而言语则务必要小心谨慎。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擅长说话。
孔子回复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就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经常会被人厌恶,若是一味地口若悬河,触碰到谈话对象的痛点,那么身边的朋友必定会一个一个离开你而去。
现在的许多人,都喜欢捏住身边朋友同事的琐事秘密八卦个不停,把这当作是娱乐消遣活动为无聊的生活消磨时间。
然而,你自己以为的率性纯真的真性情,却是有可能直接葬送了你的友情。
知道看人背后的是智者,习惯从背后看人的是小人。
看清楚一个人,心中有数就好了,也不必非点透不可。
“看清”和“看透”是一种能力,“不道破”是一种智慧。
“看清”和“看透”能够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透彻,不道破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平和!
一个人将这个世界的尔虞我诈、艰难险阻都看清楚、看透彻了,仍能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与期待,充满积极的进取之心,可以说是修炼到了不道破的境界了。
上传日期: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