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崛起的时候,许多公司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些公司受到的挫折、碰过的墙比如今互联网大浪中应运而生的家伙们多得多。
从零到一比从一到N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考验,因为从无到有要面临着漫无边际的未知。所以三巨头能够称霸互联网天下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他们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开创者,许多后来者都是在其肩膀上行走,三巨头即是师傅又是竞争对手,亦敌亦友的关系实在妙不可言。
腾讯和阿里实际上是强入人们的生活的,当时对互联网无知的人们基本没有什么多样化选择,于是在人云亦云的潮流下都选择了他们的互联网产品,渐渐地开始越来越依赖他们了。
随着互联网的大浪不断推进,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人们不满意了可以随时更换社交软件等App,于是巨头们也有了危机意识,认为服务和产品优化必须要跟上用户的体验感,必须重视用户的感受及想法。此时,互联网跃升了,从单向的产品思维跨入了双向的体验思维,互联网企业和用户之间产生了互动和交流,有了你来我往的社交体验,两者间便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
使用简书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慢慢熟悉了产品的功能和规则之后,便产生了惯性使用的依赖感。简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不仅仅是令作者能够自由天马行空地肆意挥洒才华,更是提供了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直接互动,让写作这种原本枯燥无聊的事情变得不再孤独、变得有趣。
比如,常常开展的各种公开课,虽然我不一定都认同,但多听不同声音总是有益处,能够反照我的盲点,即便是不认同之处也会引发自己的探索,课程的存在的确让写作变成了一群人的宏大事业,让人感受到许多人都在为这件事情奋进拼搏,让人不再感到写作是件边缘化的事情。
此外,简书的版权保护意识很强,这对越来越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我觉得简书也有一些不透明的地方,但我觉得写作这件事本来就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所以签约的机制及出版的机制到底是考虑市场还是考虑内容还是考虑编辑个人偏好,哪一个权重更大,我们都无从知晓。
我记得方所举办的国际书店论坛上,一位国际业界资深出版人说了下面一番话,实在是出版业的良心,难怪他们的出版社在互联网冲击下屹立十余年不倒。
“当我们接待每一位作家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不用听从任何人的意见,只要了解我们认为他的作品足够光彩万分就好。我们有一位作家在发表了三部不被市场接受的作品之后还在问他能不能出第四本书,所以我们还是要尝试,必须坚定地走出版这条路。我们认为英格兰的读者终有一天会意识到,当我们为读者提供充足的作品和作者让他们选择,我们最后肯定会让收支保持平衡的。”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出版人对作者和读者的尊重,因为尊重作者所以对内容的看重多过对市场的考虑,因为尊重读者所以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智力和品味选择出合适自己的作品;还有就是出版人对自己判断力的自信,因为相信他自己的眼光所以敢于逆流而上,即使在市场屡屡受挫的境况下仍旧坚持与那位作者合作。
这样的精神若是能够被简书所借鉴,我相信简书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