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轴转了几天,杨名马上又要去见客户,这次的聊天几乎是从吃饭、开车这些细微的空闲中「偷」出来的。他自嘲刚烫的头发有点乱。用劲往后拽了拽,立马显得精神得多。他大步走进客户的办公室,眼神有说不尽的亢奋。工作增加了兴奋度,也让谈话自然而然扩展了宽度与深度。
____
和杨名的交流从学习数据分析的话题正式进入。记得某天早上,他猛地把一垒砖头厚的教程撂在桌上:「我要开始学习数据分析」,颇有宣告的意味。
问题不在他怎么学,而在为什么学,更何况他并不是那种想一出就是一出的人。「还是起源于项目。」杨名指的是他最近负责的国内一家致力于利用大数据做精准扶贫的创新型公司的战略咨询。
他带领的团队表现优异,在阶段性的汇报中,客户毫不吝啬给出认可:「你们对大数据行业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整体把握既宏观又聚焦,思路非常清晰,比我们都更了解自己」。
这是让整个团队都很骄傲的消息,但杨名从中开始琢磨到一点别的事情。「当我把整个行业及其细分一点点梳理下来,我发现大数据有太多还未被更多企业发掘的价值。」
比如通过对工地用工数据、农民工考勤数据的采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的工资支付得到充分保证,实现了政府部门动态实名制管理,还提升了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同样,利用大数据将有就业需求的老百姓和用工方进行精准匹配,促进了老百姓就业的可持续增长……这是杨名所期待看到的大数据运用在社会领域中,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典型案例,这也是他正在帮助客户在做的事情。
反哺到自己的工作中,大数据也促成了杨名一种新的思路。过去长期处在一个强调定性分析的环境中,他的思维能够准确地对特定的对象,不断激发洞察。但渐渐地,他发现还有更多空间:
「这或许是整个世界的惯用规则,大家都在强调因果,从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中找到平衡。但数据本质上的客观,能让我们重拾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一件事与其他事情之间的关联能帮助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多一层对事物相关世界的把控。」
说浅一点,这是对自我工作的不断突破;说深一些,这是对人类思维惯性的挑战,杨名觉得非常有趣。
____
时间再推前,两年前让他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遇到 MSC 。有趣源于哪里?他喜欢提起那个神奇瞬间。
「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我心里堆积了很多对传统公益的疑惑,看到那些实际存在的资源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当时亚幸在台上介绍 MSC 帮助企业在社会问题中产生商业机遇,在商业逻辑中产生社会影响力,一下戳中了我的嗨点。怎么会有人专门在做这么棒的事情,我一定要加入他们。」
对 MSC 做的事情,杨名「来之前认可,来之后更认可」。不过不同的是他的嗨点逐渐在变高,现在他更追求和重视具体项目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这是腾讯为村宣传片中的主人公大姐,杨名时常去看望她「以前我会常说可持续能帮企业换一种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行为。但现在,我愈来愈想传递出去可持续其实是对可能性的探索,包括企业、社会以及咨询师个人,任何利益相关方的可能性。」
拆分出来,杨名话语中的「可能性」意味深长:
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可以将只有一个部门或一个高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演变成连接 Branding、Marketing、HR 等不同部门的工具,而原本独立的社会责任也能渗透进产品、管理、品牌甚至扎根在战略,为企业带来远超于以往在商业上的单纯回报。
对社会来说,可持续造就的项目成功带给了不同对象思考的基准。好比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中,都不仅是单个村庄的成功。它背后所代表的逻辑是,一个村庄的成功刺激周边村庄的反思,为何拥有相似的条件却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以此督促村庄自主追求进步的可能性。并最终扭转了企业长期单向的给予,转变成双方思考下相互促进的过程,事半功倍。
对咨询师个人来说,可持续带来的是视野上的刺激和对价值的高阶追求。比如杨名从一个项目出发开始探寻更多技术与知识在咨询工作中的可能性,而他自身也把实践中所实现的商业与社会的价值,内化成对这份事业的足够自信去更多地感染客户。
△杨名与湖畔魔豆基金会的成员「不过,还可以倒退一步。我们的工作首先是引发思考,接着才是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杨名也在提醒自己。
因为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可避免的不利局面:可持续的行业市场还在初级阶段,有许多框定的限制:「有很多人总是愿意单独谈论可持续,而实际上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商业内容一样都是一种企业行为,那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要区分出来?」
他道出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不做可持续的根本原因。「所以,前期我们引发的思考就是让企业去意识并认可,可持续并不是额外的工作,相反它可以融入进企业的方方面面。」
这也是杨名最看中 MSC 的特殊之处,愿意从影响一个领域开始做起。
____
而从现在侃侃而谈的杨名身上,完全不能想象他刚进公司时也曾有过一段「磨难」时光。
「我当时是个死脑筋,全是纯公益的那套思路,有问题?那就去动员资源解决,哪有什么为什么。」在 MSC 凡事都追求逻辑严谨推导的氛围里,「还是很有压力的。」
好在他够坚持,也够「心大」。「心大根本的原因还是我比较乐观、包容,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接受,没那么多情绪的起伏,最主要的就是想着要去解决。」
他从问第一个「为什么」开始,一点点掌握咨询的思维,并不断从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度。哪怕是说出来的一句话得到了团队的认可,他也会激励自己从而更有毅力去坚持并做出更大的突破。如今他对认可的渴望早就从团队内部扩展到了他接触到的每个客户身上,而他丝毫没有让自己失望。
「其实我在 MSC 感受到的,也是我所期待的简单、包容与坦诚。我们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及无意义的赘述,都以简单、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冲突,大家都会以推进事情发生的姿态求同存异,从不包庇错误,也不吝啬表扬。」另一方面,杨名也解释了团队带给他的思考。
当促成这次聊天的时候,杨名已经多了业务组负责人的身份。或许自己真正经历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师从 0 到 1 的过程,他对于自己接下来要领导业务组有很多感触:
「我相信每个小伙伴都会越来越优秀,现阶段我非常愿意更平等地去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经历,从而影响他们。但它是一个足够开放的命题,我接受任何有逻辑的反驳与挑战,这不仅是对方的成长,也是在促进我自己的成长。」
从一个人变成要面对团队的无数人,他的责任感体现在言行举止中的每一处。在「执政」的第一天,他主动给每一个人发送邮件,分享自己对于未来工作的规划;针对不同的同事性格、工作重点提前准备话题,组织公开讨论,鼓励大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联系各部门的负责人,促成跨部门间的沟通,加深彼此间的信息与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
他斗志旺盛,时时刻刻是打鸡血的状态。「不仅是我,每一个来 MSC 工作的人都是这样的,也应该是这样。」
杨名隐隐中表明了自己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我们面前有很多挑战,这个过程注定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每个人都要勇于接受,把情绪上的感触推进到产出实际解决方案的阶段。我们的团队能够包容不完美,但不需要思维上懒惰的人。我们要求每个人去思考过程为什么会不好,也鼓励大家在明白自我目标的前提下,延展性地主动学习,最终有规划的去执行。
这些都是他从 MSC 学到的东西,而现在他想把这种东西传承下去。
聊天气氛越来越融洽,到了该总结点什么的阶段,他却变得更加坦率与放松。他说这是性格使然,停顿了一会儿,他反问:「是不是我的故事有点无聊?」
后记:这是我们二访杨名。从他身上我们意识到一个咨询师的成长日新月异,或许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断去挖掘每个团队成员阶段性的故事与大家交流分享。而至于杨名的故事到底有没有意思,大家留言告诉他吧!
了解更多杨名的故事和感悟,可点击:
Maker Sustainability Consulting
电话 |0571-89266293
微信│msc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