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面前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或者思维穷尽又暂且觉得心性不定的时候,翻翻古今中外文人所记载的古文与故事道理。心头的杂绪便游刃而解了。
唐朝一位君主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心斟酌,大可概论一句:世界之大,蕴含的规律之广,至今都无人能一一揭晓。除却像孔孟,老庄之大圣人触其凤毛麟角。还能有谁真正领悟。作为平凡之人,所知甚微。而翻阅古籍,能大致得出,有经验者,才能明理行事,行大事作专攻。
而在此之前有过念想:人所在世,一生苦短。人观世界,无非,以眼视,以耳听,用心学。一本富含经世书,一位倾心教导师,再辅以自心所思所悟。何畏功名无所成。
曾剃头,极具争议的晚清人物。不管史书对其人所做如何评价,褒也好,贬也罢。但书由人记。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想拿一个人的事去说一个道理,可能这个人因为某些因素被写的功德无量,或罪大恶极。但单独对道理而言,他们就没在必要篡改了。读书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事。在曾国藩的史料记载中有过对其儿子纪泽的读书教导,概括为四个字“看,读,写,作。”看,把书看一遍;读,把书读一遍;写,把重点抄一遍;作,把文章作一篇。前面三者都只是铺垫都是厚积薄发,一次又一次的预习,复习,但仍然是别人的东西,只是在一步步转化为自己的。后者就不一样了。有了基础,有了属于自己知识,才能有东西写。天才不仅得有天赋,还得吸收。这天赋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根本――思维辩证。当需要作一篇文章的时候,就用到了前面所讲的天赋。一个人的天赋有高有低,但并不是说天赋就此定格了。天赋可以先成,亦可以后期锻炼。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前期的摄取,更在于后期的更好的辩证修饰。
再来说说,为何需要一位倾心向教的良师。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老师因何理由能被人尊称老师,受到我们平凡人的尊敬?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他又凭什么能给我们做到这些?师说一文早已说的清清楚楚了。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从古典文集学习,还是参照良师益友,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才是自己最主要的目的。不求模仿他人活的辉煌,不求自甘堕落过的失败。只需按照自己的想法过的开心快乐。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样。无论我们走的是什么路,用的是什么技巧,结果是你。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