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种去对话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去理解别人。
对话定位
每一种对话方式在生活中都很常见,而且人们总会在一个对话很自然地转换着各种对话方式。根据提问人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回应的方式。而面对抱怨,不满,共情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以下是一个实例:
共情实例
可见,共情是一种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方式。而在共情的过程中,或者说能形成共情的一个因素是对方已经渐渐和你建立成了信任,敞开了心扉。
为什么共情会起效?
因为有一种被看到,被理解的感觉。进一步讲,就是你在和对方共情,帮对方打开心扉的同时,用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帮他解决一些他迷惑的,或者是逃避着的问题。因为用的是他自己的方式,他的思维,所以他更容易接受并且行动起来。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这里用的是对方的世界观来解决对方的问题,如果对方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是错的怎么办?谈论到了世界观的对错时就会引进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判断世界观的对错,当你试图修改对方的世界观时,他如果错误的接受了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那我们怎么办?去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上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都是对世界无害的,而我们不会去判断世界观的对错,因为根本没有对错。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当我们用他的世界观和他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算他会使用一些很奇怪的方式和思维,但他的这些办法不会伤害到别人。所以可以放心的用他的方式来引导他。而如果他的世界观是有害的,那么就应该适当地帮他调节过来。
共情的代价
共情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对话方式。那么他的要求和代价是什么呢?首先,因为要了解对方的方式和思维,让对方可以彻底敞开心扉,这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必须要很有耐心去倾听对方,去思考和理解。其次,因为共情,你会代入到对方的情感中,如果你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强,那么很可能也会被对方的强烈的负面情绪打败。所以是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有一点,如果长期代入在一种负面的情绪中,自己也很可能会渐渐被感染而陷进去。所以共情也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好好学习的技巧。
如何培养共情技巧?
“我愿意听你说。”, “可以给我讲一下吗?” — 表示接纳。
“到地发生了什么?” — 不评判,不打断,不揣测。可以去用一种设身处地的姿态去理解他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