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大记忆15---图书馆

来源:二三娱乐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在咱北大图书馆,那可是多次演绎、不断验证的故事了。

话说某日到87企管陈师兄宿舍,敲门后听师兄大声应答,门却良久才打开。入室见床头坐一女生,面微红,现羞郝状,师兄介绍为“表妹”。

及至“表妹”改称“师嫂”,始知是师兄在图书馆自修时,跑到北大图书馆准备高考的师嫂,递过来一张纸条。两人徜徉于未名湖畔,情不自禁就牵上手,这一牵就快30年了。

那时男女生都内向,纸条上一般是写:“橡皮能借我用下吗?”、“你看的书能借我看下吗?”之类,很多人太过懵懂,就错过了这万般风情。

图书馆自修室要接纳那么多外校女生还有高中生,自然是人满为患,没提前占座根本没位子,实在让我忍受不了。我本不是好学之人,为此从不去图书馆自修,白白错过了这大好把妹的机会,还好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图书馆姻缘,今天才有点说道的资本。

北大图书馆当时号称可媲美国家图书馆,我不是教授,借不了那些孤本善本,没有办法验证,但估摸差不离。大四临毕业,有个在剑桥修博士学位的中科院学者,托人找我帮借几本文献,应该都是在中科院找不着。

此次借书是我第一次进理科阅览室,进楼向大爷问路时,大爷随口问我哪个系,我告诉他是技物系的。老大爷说:“新生吧,学年快结束还找不到?”我笑着说:“大爷,我马上就毕业了。”我往楼上走时,只听见大爷在后面大声喊:“过来看啊,这有个大四的技物系,不知道理科阅览室在哪!”

我是理科生,但对理科不够热忱,一入学就奔文科阅览室 ,去了几次发现大多是哲学、经济、法律的图书,还不是我关注的。后来发现还有文史阅览室,里面更多有我关注的内容。

当时我最喜欢的是期刊阅览室,午睡后两点开门准时第一个进去,看完当天所有的报纸,再翻阅下期刊杂志,三点半离开去打球。

看报纸杂志有啥出息可谈?其实彼时新闻管制很松,报纸期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角度的信息,后来声名遐迩的《炎黄春秋》,在当时也只是泯然于众而已。我之所以成了通晓百事的野史专家,全得益于当时看了那么多杂乱无章的东西。

邓小平为我现在生活的厦门特区题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一般都理解成是对厦门的鼓励。但当时有报纸在头版发文,指责厦门身为特区政策最开放,书记还要他带队到青岛考察人家怎么开放。这一对照就知道,这是对当时厦门政府的严重批评。

当时图书馆已很注重礼仪,仪容不整不得入内。穿着短裤拖鞋的王多祥同学要进去,大爷说穿拖鞋不行,王同学当即把拖鞋往书包一塞,赤脚就往里走,大爷无奈只好放行。走了十几步,大爷又追上来:“嘿,你小子把大爷我搞晕了,你还穿着短裤呢!”

王同学后改名王茤祥,这一字之改不得了,十几年从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华丽转身为南方科技大副校长,不知他怎样教育现在的大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