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读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之一,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39篇中短篇小说、3篇游记和1篇遗稿,并附有名家点评及芥川氏的生平。
芥川的小说融汇了中西方的优点,一方面让故事好看,另一方面表达深刻。同时,他对基督教和信仰的反思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越来越缺乏信仰的今天,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带着思考建立信仰体系,非常我们值得借鉴。另外,对于芥川作为一个外国人书写中国人的故事,引发了大叔关于文学偏见的思考。
总得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图书。
情节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情节或意境不仅是讲故事手法的选择,更是东西方故事的主要讲述方式。众所周知,西方小说更注重情节,讲述直白干脆,结构大胆外露,恨不得在开头就把整个故事的内容都摊到读者面前。而东方的小说更讲究意境,讲述方式遮遮掩掩,情节甚至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大量的留白意欲让人不断回味,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境界。
如果注重情节波折则不可能有太多留白回味,而如果留白太多则无法让情节过于紧凑。很显然,要把情节和意境完美结合起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小说家能够两者兼俱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而芥川龙之介无疑是身在其中之列的佼佼者。他的小说兼具了东西方的精髓,一方面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又富有东方的禅意让人看后陷入深思,真正达到了阴阳调和的境界。
就这39篇小说而言,除了《地狱图》(大叔之前看的版本翻译为《地狱变》,感觉翻译得更好些)之外,还有许多小说让人阅读后难以忘怀,例如《湖南的扇子》、《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等等,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这三篇故事的题材、手法都不一样,《地狱图》和《湖南的扇子》都是以旁人讲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前一个故事讲的是日本崇尚的匠人精神面对亲人等现实矛盾,而后一个故事则讲述了中国的一个爱情故事。《地狱图》自然不用多说,《湖南的扇子》以旁白的方式来写人物,将玉兰对黄六一爱情描述的惨烈又真挚,让人久久难忘。而《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和萨特在之后出版的《文字生涯》一样以个人内心的剖白来展开,不过相比《文》的跳跃和对西方大师作品的大量引用,《大导》更适合大叔的口味。
仅从故事讲述角度来说,芥川提供给后人特别是东方小说家一个可以融汇情节和禅意的领域。
文字与真实的个人偏见
《读本》(简称,下同)小说部份除了收录日本的故事之外,还有收录了基督教圣徒和关于中国的若干故事。
或许因为是中文译本,预料之中的读者几乎都是中国人,所以编者有意在本书中编排了好几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但在大叔看来,如此讨喜的做法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些关于中国的小说并不算上品,而且反而带有一定的偏见。
甚至当大叔看到多个入选的中国故事后,甚至对芥川作品的水平起了猜疑——虽然后来证实大叔不过是小人之心,但由此也引发了大叔关于文学与真实之间个人偏见的思考。
正如此《读本》的编辑编排一样,会诱导国人对芥川讲故事水平的质疑,同样的,芥川作为一个外国人来书写中国人的故事,毕竟多是道听途说根本无法像他了解日本一样了解中国,所以写的东西在大叔这样的中国人看来,更多的是偏驳的论调——仅为大叔一已之言,请各位参考。
其实对于文学的偏见,有许多人都曾有过思考。大叔曾经看过一个TED的演讲(抱歉没能找到视频无法告知演讲者),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孩讲述她的经历。因为她欧洲的同学看了许多非洲悲惨贫穷的故事和新闻报道,以为整个非洲大地都在一片赤贫、原始之中,而这位女孩也应该如此。她在同学们眼中应该是位未开化的孩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非洲有穷人也有富人,在英国能够听到的英文流行歌曲,在非洲的年轻人中照样流行。
那些欧洲的同学之所以根深蒂固地以为所有非洲人就该那样,是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可能到非洲去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信息的来源只有书和新闻,而这些描述贫困、落后的信息导致了人们的偏见。
当然,不是说这些偏见都是坏的,有些偏见甚至好的离谱,但偏离轨道的火车永远无法驶入正确的目的地,所以无论是褒扬还是贬低对于中国的描述都是有所缺失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看外国文学作品时,会不会受到作者的影响而对该国人产生误解呢?肯定会。但若是通过本国作者描写本国事件的作品,或许更能够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宗教与信仰的反思
实际上,《读本》给大叔留下最大思考的并不是小说和游记,反而是后面的遗稿,遗稿的内容是芥川龙之介对基督教和信仰的反思。
其实在小说部分也收录了芥川许多的日本圣徒故事。俣这些故事只是对圣徒舍身殉教的推崇,对临阵脱逃者的唾弃,俨然成了基督教的推广软文。所幸的是遗稿并没有写得这样浅显。
遗稿主要讲述了基督生死之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间插入个人的点评。此时的芥川跳出基督徒的身份,将人类历史中的圣人(圣灵)纳入基督之列来进行阐释,又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利益与信仰之间的矛盾等等一一剖开,并适时的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芥川站位之高、点评之精准犀利让人折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虽然芥川19岁开始对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产生兴趣,但直到他自杀去世依然没有入教。
或许他只是希望通过基督明知危险也要赴死、圣徒不畏死亡的坚定信念、基督教救人救已等等行为来思考人生的出路。虽然最终没能在宗教上找到自我解脱的方法,虽然大叔对他自杀的做法极不赞同,但却无法否认芥川在教又身在教外、不认权威不停思考的做法,才是真正有信仰的楷模。
(全文完,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