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前言
佛法與茶道都是高深莫測的學問,以下熊貓的言論旨在拋磚引玉,可能有諸多錯漏,請給以指正~
對談實錄
阿舍:一休宗纯禅师教导日本茶道初祖村田珠光:“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法,如是行茶道。”(《茶禅同一味》)至珠光了悟后提出“佛法在茶汤中”,从而确立“茶禅一味”为日本茶道宗旨,即茶为禅的形式,禅为茶的内涵。之后再经绍鸥、千利休发展完善而大成。
时至今日,日本茶道的表现形式已经发展得极端严格规范,但其每个定式无不是围绕着“禅茶”这一核心而生出,即如宗旦《茶禅同一味》中所说“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处处无非禅意”、“唯有专于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功夫在了解自性”。在日本,茶道无非是变换了形式的禅。
宗旦:千利休的孙子,号“乞食宗旦”,不好荣利,终生不仕。
熊貓:其实,在我看来,日本的茶道是纯正的茶禅同一味,中国大部分已经没有茶道之说了。更多的应该是茶艺。
茶道在我理解其实就是艺为形,而道为心。
我们喝茶可以没有茶但是不能没有道,就像马克思主义者可以没有马克思,但是不能没有主义一样。
一休的一击打出了辉煌的日本茶道。而我们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却没有改变中国人对茶的态度。
对于此,其实我很迷惑,不知道这对中国是好还是坏呢?
阿舍:中国或者是因为战乱太多,大部分人看问题要么太实际要么太飘忽。
吃茶要么是境界要么是解渴,如是而已。
也许日本天生都带着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对于神道、佛道、茶道、插花都形成一种很统一的感觉。
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禅只到了日本才真正发挥出禅的本色来。
熊貓:我之所以迷惑还是因为觉得日本茶道太拘泥于形式,甚至很多人说"利休之后无茶道的说法".
我一直对于中国道家思想的"逍遥"十分迷恋,对佛的放下与寂莫空十分向往,我自己估计自己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阿舍:在没有真正明白之前,持戒是有必要的。
像庄子明白逍遥也是因为其妻子离世的缘故,不经历一点大波折,如何去明白呢。
现在修行的人多半都只因为想修行而修行。
这样的话,持戒便非常有必要。
若是想了悟,想放下一切,莫怪和尚说一句,红尘多美好,何必非忘记!
不过,施主的模样似乎对生死也有执念呐。
生死始终一体。
没到关头怎么都悟不了。
阿弥陀佛!
熊貓:說出來大師可能不信,其實我從初中開始就已經將生死看透了,呵呵~
執著的只是身邊的人和事,呵呵~
無我的境界不難。
對于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今天會干什么的問題,我的答案就是還是做今天的自己。
呵呵~好像比較厭世~
阿舍:生死一体,便是说从出生到死去,你整个活着的这个阶段。
要是已看透的话,还有割舍不去的么?
执着便是执着,无谓区分于死生之类。
只是和尚不想悟。
执着于看破,也是执着。
何必那么麻烦呢。
至于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的话。
恩,先睡觉吧。
醒来再说。
熊貓:原來大師說的是這個意思,呵呵~
那生死一體的思想我還沒有,只是在初中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無論在世上如何叱詫的一個人,面對著永恆的道都是渺小的。
我每每想到這個總是感覺很實在,很舒服,也很空,如怪石中空穴來風的感覺。
有時可以悟出一些道理,但是總想知道的更多,感覺永無止境,就會無止境的執著,這就是欲吧,呵呵~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境界其實真的很高,雖然知道但是很難達到~
我自然也不會苦惱與自己的境界,覺得慢慢來可能更好~
與大師所言,可能睡覺去才是現在最好的境界~
網友阿呆對熊貓說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看似容易做时难啊。
咱们的老师不是一直都劝咱要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样才会流芳百世吗?
阿呆常想这个真的重要吗? 有朝一日当我们在六尺下那刻,是否还能感觉得到这种流芳百世的感觉?
熊貓:阿呆有当和尚的气质,不如也來当和尚吧,呵呵~
我给你的答案就是:你觉得重要就重要,你觉得不重要的就不重要~呵呵~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熊貓:阿舍師傅,其实云南贵州的皋芦和日本的茶可是有渊源的(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阿舍:皋芦 (《本草拾遗》)
【异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艼(《南越笔记》)。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
【植物形态】皋芦
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似,惟枝干较粗大。叶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7厘米,锯齿缘。花腋生,白色,比茶花略大;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子房上位;花梗长。蒴果扁圆形。花期秋季。
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①陶弘景:"苦涩。"
②《纲目》:"苦,平,无毒。"
【功用主治】治头痛烦热,喉痛,淋病,
①《本草拾遗》:"煮为饮,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
②《海药本草》:"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
③《纲目》:"噙咽清上膈,利咽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宜忌】《纲目》:"胃冷者不可用。"
只是和尚不爱苦丁的味道啊。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1”;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茶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祥)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2”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中,一曰茶,二曰檟,三曰3,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前,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是的茶。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茶”字使用越来越多,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茶”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字虽从唐开始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之地域辽阔,方言各异,因此,同样一个茶字,发音亦有差异,如广州发音为“cha”,福州发音为“ta”,厦门、汕头等地发音为“t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或“cha”。至于兄弟民族,发音差别更大,如云南傣族发音为“l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 ta”,等等。由于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时至今日,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人,特别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口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cha”,印度语的“cha”都为茶字原音。俄文的“yau”,与我国北方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tea”、法文“t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澳大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的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大致说来,各国对茶的发音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茶叶由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茶的语音大多似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意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茶叶由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近似我国华北的“cha”音,如苏联的“yau”、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i等,还有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也与我国华北的茶语音相近。
和尚只晓得这个,至于渊源,还请指教!
熊貓:中国有人认为皋芦就是苦丁,有人说皋芦是茶的统称.
日本方面曾经否认日本茶叶来自中国,甚至专门写过专著(名字和作者忘了~ ) ,不过,后来有日本专家(名字忘了~)做了科学鉴定,得出日本没有野生茶,日本茶来自中国云南及贵州一带的皋芦种.
我之前也一直以为皋芦就是苦丁,最后查资料才知道古皋芦不是苦丁,但是具体是什么也没说清楚.
大师,如果你知道真正的皋芦是什么也希望告之,说实话很想品尝一下,呵呵~
網友tsuruko說道:日本的茶道历史也就五百年,而每次重要时期都与中国有直接联系,但茶道就成为她的文化结晶拉象征拉代表拉XXXX,其实想起来挺不服气的,不过茶最初来到日本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饮用的[灵液],品茗成为最高的精神享受,一般百姓不可能,也无法想象,因此茶一开始作为先进文化,高级品,导致了日本茶道艺术产生,而古代中国虽然文人雅士借茶言志抒情,茶亦为[仙浆灵草],但终不能去掉人们头脑中日常饮料的固有概念~,
熊貓:茶文化可能比茶道的意味更加廣播,說實話,在日本出現與佛教相關鏈的純正意義上的茶道,我並不認為是好事。
可能是因為我不是純正意義佛教徒,沒有皈依的思想,所以不希望中國的茶與禪相和,更希望茶禪可一味,茶道可一味,茶儒亦可一味。
茶在文化精神只是載體,更重要的還是內裡。
所以我們也不必為日本的茶道不服氣,最多是我們沒有上升到“道”的高度,而更多的在“藝”上下了功夫~
阿舍:禅这个词,其实已经不仅仅只是佛家的东西了。
它包括很多像道家,儒家的东西在里面,在日本还包括进了神道的东西进去。
其实,在和尚看来,归根结底,所有的哲学都会回到一个终点去。
那便是空。
禅说的空,和老庄的虚无,再和尼采的超人思想,再有道家的归真,和儒家的修身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说到底,都无非是一种思想观点而已。
至于茶道,喝茶便是了。
专心出那么多东西来,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去了。
熊貓:呵呵~大師說的有理,
我還害怕說了對佛祖不敬的話會挨師傅板子呢,呵呵~
哲學與宗教很像,但還是有區別,這個很多大家都說過,我不重複了,
人們說哲學的最終就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宗教差不多也在分析這個問題,走到最后我們可能看到了一樣的東西,但是我們表述的不同,也就是為什么佛說不談~
至于茶,我很喜歡,所以想了解,至于是不是一定要戰戰兢兢的喝茶,還是隨意的牛飲,我個人認為無所謂,全憑個人,不必拘泥。
對于茶本身其實是不是喝都不重要了,呵呵~
后記:
只選擇性的擇選了部分,以后也可能繼續,呵呵~
現在就到此為止吧~
再后记:
这是原来的旧文,现在看来,可能话语中不少略显稚嫩了,不过,作为初学时的对话可能对以后还会有所启示,也一并放在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