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偶尔治愈 常常缓解 总能安慰

来源:二三娱乐

文/i黄赟

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生老必死,都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和必须承认、接受和遵守的客观规律。

尤其是其中的死,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它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忌讳和想避免的谈及的字眼和话题,尽管它迟早有一天会降临,我们当中无一例外。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了推迟或延缓它的到来,真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古有众妖为长生不老而争吃唐僧肉,秦始皇为延年益寿而命徐福东海寻求不老丹。今天,诸如“XX地方有‘大闹’,‘血洗’XX医院,砍伤甚至砍死XX医生”的有关医患关系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和电视媒体。

今天,随着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种事件可能会出现的越来越多,其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就可能变得愈发的尖锐,缓解甚至是解决它的需求也就会变得越发的迫切。

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感缺失,我们国家优势的医疗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基层医院常常是门口罗雀,少数大城市大医院却常常是人满为患,再加上就是我们国家现有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某些医疗领域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我们普通大众对医学或或者说是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死亡必然性的认识不够。

熟不知,我们个体能力尚且都有极限,医疗或者医学技术就更是如此:

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细。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这也是医学的人文性使然。

给病人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本身。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

偶尔治愈 常常缓解 总能安慰,这是医学发展的初衷和归宿。也是患者所需要理解和铭记的地方:医生尽职尽责,救死扶伤,患者理解支持,坦然面对,目的就是寻求医患双方在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解能力上的最大公约数,达到一个‘WINWIN-ZONE’,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那就是要达到和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