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因为小伙伴的傲娇懒散影响到我之后,好久都没有写什么东西,但是心里一直有一颗想表达的心,所以其实陆续的有一些想写的东西。只是随着时光轮转,好多当时的触景生情都显得有些过时或者矫情,当然最多的还是遗忘。
还是跟着球评的节奏走吧,其实很早之前就和小闺女提过这个想法,而且讲道理落实起来确实有些快感,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内心深处到处都是感性的认知,所以当回过头来再读的时候,我不太喜欢自己写球评的时候那些唠叨,联想,引用,或者叫做插科打诨,或者叫做矫揉造作,总觉得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要么数据为王,干净漂亮,要么逗比为王,三俗搞笑,要么技术为王,深刻透亮,我好像什么都想触及,什么都没做好,最后有一些四不像,写的时候心情愉悦,但是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别扭。
春节,每逢佳节胖三斤,比学游泳的时候胖了将近二十斤,我也不知道最近这几个月自己是度过了怎样的幸福快乐的日子。反正就是终于放开了胡吃海塞,再加上多数时间段都有娘亲在身边督促吃的多一点,或者是为了心情的愉悦和满足感连点两份外卖,幸福喜悦的同时,身上的脂肪温度也一点点幸福喜悦,最不幸福喜悦的,应该是不过去年、前年买的那些衣服了吧,还没怎么穿就走在了要被淘汰的边缘。
春节的时候,有一篇特别想写的,当时触动深刻,只是最后还是没有落笔。在家里的出租车上,有一个电台节目在讲春节,叫做“过年,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在我们一遍遍的感叹,如今的过年已经失去了年味,黄小厨的节目中强调过年失去了仪式感,社会环境问题导致不能再放炮,国家防腐利器使得企业不敢再做花灯,好像过年,不过又是一次假期,越发达的地方,越在远离传统。这种大氛围小迷茫中,对于春运随着BBC震撼世界的过年来讲,突然发现,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是这么充满触动的词句。
还有两幅画面,一副是奶奶对我们的疼爱,年岁渐长,却无法岁月常伴,只能在思念中踌躇,偶尔相见;另一幅,是在陪发小去探望他娘,临走时,我倚门而立,看着他们娘俩在冰箱前,母亲把烧肉、丸子、皮冻等我们家乡过年准备的各种食物,统统的拿给儿子让带回他家,我真切的看到了,他回到了爱开始的地方,浓郁的爱意,弥漫在这要和不要的家长里短间。
这一篇,随便丰富个千百字,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春节记忆吧,足够煽情,还能有偶然金句。
其实写文章,确实需要构思,看过很多简书大神将如何写作,为什么能够天天笔耕不辍,谈到的最多的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是神来之笔,早起确认题目范围,上午明确主题方向,白天收集素材,下午构思写作思路,晚上落笔完成,日复一日,方得始终。
如我这样懒散,只能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才行。
首先,你要有一双妙手才行。
最后,背一遍辛弃疾的元夕青玉案什么的吧,因为说到过年,恰好最近背了写元宵的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输入法的自动联想真给力啊,真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