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幻境之下,梦亦真

来源:二三娱乐

——柯柯读《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系列

          北京大学2018级中文系 柯子衿

尽管已经多年没再阅读这部系列小说,可每每回忆起来,那种奇幻与刺激之感,丝毫不减曾经。为了写这篇推荐,我又翻出了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随手翻阅之间,那些过去的感动、过去的惊喜,仍旧扑面而来。我想,这便是书籍的奇特力量之一。重拾《哈利·波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情义

《哈利·波特》的核心主题,在于“爱”。这个字眼反复出现在每一部书的每一个关键点上,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等等情义的最高概括。

首先来看“铁三角”的形成。哈利从小没有接触过魔法,在刚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登上学校专列时,他找不到魔法站台。这时,“罗恩”这个角色便进入了读者视野。他的出场很平淡,但在随后的火车行程中,他一直伴随哈利,是哈利进入魔法世界后的第一个“导师”。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段:哈利在到达霍格沃茨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前途未卜的分院仪式,心中很紧张,但是,在老师命令大家排队时,罗恩站在了他的身后,给了他些许安慰。这一段在第一遍看时非常不起眼,可是当我再次阅读时,想起七年里罗恩一直是哈利的坚强后盾,想起我初中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开学第一天排队时站在我身后的姑娘,感触便十分深刻了。

“铁三角”的另一成员是“学神”赫敏。在塑造“赫敏”这个角色时,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先着重写赫敏的性格缺陷以及哈利和罗恩对她的不满,再通过“打败巨怪”这一情节戏剧性地使三人消除隔阂,“铁三角”就此形成,并一直维持到小说结局。其间或许有误会、有争吵,但“铁三角”的友情从未断绝。

在其他方面,诸如哈利妈妈对哈利的深切母爱、芙蓉对比尔不离不弃的爱情,无不动人心弦,此处不再赘述。总之,把握了“情义”一词,便是把握了《哈利·波特》的内核。

二·勇气

除去“情义”,勇气也是串联全书的一大主线。每一本书的高潮部分,都是哈利独自应对黑暗势力,哈利的勇气也在一次次对决中呈现出来。然而,哈利的勇气很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正因为背负了太多,哈利才不得不满怀勇气。更令人心酸的,是哈利一直在失去他的保护人——父亲、母亲、老师、朋友,直到最后他与伏地魔之间再无任何屏障,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勇气为余下的亲友提供保护。

哈利的勇气在全书中都引人瞩目,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或许并不起眼的角色——纳威·隆巴顿(我一直很喜欢罗琳给这个角色的设定,饱含光影交错的宿命感,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看书中的设计)。纳威在刚出场时,是一个胆小怯懦的孩子,他的第一次形象转折出现在第一部的结尾。他不愿让自己的学院再因违规行为而被扣分,因此举起魔杖对付“铁三角”,试图阻拦“铁三角”的行动。用书中的话说:“勇气有许多种类,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随后的故事中,纳威也没有辜负读者的期望,凭借巨大的勇气成为无数读者的“第二眼男神”,蜕变为当之无愧的“勇者”。

三·塑造

前面所说的基本是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接下来我想谈一谈这部书本身。畅销必有畅销的理由,“讲好故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长达七部的篇幅是如何吸引无数读者的呢?

从基本“世界观”设定来看,《哈利·波特》与之前的《魔戒》《纳尼亚传奇》等等魔幻小说有很多相似点,并不见得十分新颖。但是,《哈利·波特》的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年龄的相近化和日常生活的接近度。由于面对的大多是青少年读者,罗琳在设定背景时尽量贴合读者,由此引起共鸣。

另一方面,罗琳极其善于制造悬念。《红楼梦》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令人敬佩,《哈利·波特》中的诸多伏笔也令我惊叹。往往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铺垫了后面几部小说的情节。这里为避免剧透,不再举例。

另外,《哈利·波特》较之之前的魔幻小说,在塑造反派人物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伏地魔不是无缘无故的“坏人”,马尔福家族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混蛋。尤其在塑造斯内普这个人物时,罗琳下足了功夫,直到全书最后才完全揭示出他的复杂性。罗琳避免了平面化的人物,她的塑造使每个角色都“站立”起来,脱离了以往魔幻小说中“为恶而恶”的反派形象。

四·成就

从第一部书开始,到今天的七本小说、八部电影以及无数前传后续,《哈利·波特》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十几年的“长跑”中,小说与电影交替推出、互相成就。

八部电影并非由一个导演执导,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前两部的风格。前面两部电影几乎完全忠于原著,在场景、服饰的设计方面也贴合原著,而最大的功劳在于完美的选角——这为后面的电影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不得不说,前两部小说和电影格局不大,基本停留在儿童剧水准,但作为开山之作,它们为后面情节的开展做足了准备。

到了后期,有人开始质疑罗琳的写作,例如在第五部中特意安排“爆炸”这种大场面,为电影拍摄提供脚本。我们无法确定罗琳是否有这种意图,但由大卫·叶茨执导的最后四部,的确越来越散发出浓重的商业气息。最令原著读者无法接受的是“最后决战”一处,电影硬生生将哈利与伏地魔的质问与对决改编成近身肉搏,长达几页纸的对白精华被删得一干二净……这种改编方式,令不少原著读者大失所望。

然而总之,小说与电影是在交替中完成了相互的成就。小说为电影的大卖做好铺垫,而电影也为小说吸引了更多读者。

第一次读《哈利·波特》时十岁,每天盼着十一岁的生日那天可以收到霍格沃茨的来信,喊我去上学。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大家都曾有过这种盼望,毕竟,那样一个奇幻的世界对孩子而言具有太强吸引力。如今八年过去,翻开书的时候,那种盼望虽然冷却,但热爱丝毫不减。

愿你们也能进入这样一个魔法世界,愿你们也能体会我的欣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