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该满足孩子什么?

来源:二三娱乐

上周一则推送:

澳洲大叔、林恳、牛角帽的故事

引起很多人感触

你是否

有记忆中得不到的心爱之物

被大人无视的愿望

压抑地“懂事”

就这样

长大

好在

当你成为父母

你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

认真对待

不过

应该如何满足孩子?

部分读者的疑问

回答如下

王小早: 在孩子面前,其实我对满足的度在哪里还是很模糊?对于一天一个新鲜念头的孩子,应该全部满足吗?好像不对又做不到?

大丽:什么时候该压制,什么时候该满足,这个度很难把握……

满足孩子的原则:

1、重心理满足,轻物质满足

既然给,走心,少走物。

尊重孩子的主观心理需求,倾听和关注孩子,给予理解、接纳;客观物质型需求适度满足。

着重满足前者,后者酌情,如果不合理,不可行,可以部分满足,或不予满足。

林恳小时候不肯离开游乐场而哭闹,我的处理方式之一是,抱紧他说:“你特别想玩是吗,确实很好玩,但我们要走了,不过妈妈明白你非常想玩,可以再给你玩三分钟 / 一次,然后我们一起走,好吗?”林恳会很快恢复平静,顺利答应并兑现。

这比责骂孩子,或无奈地同意他继续玩,效果好很多。

2、引导孩子体会心理需求

上一条为例。

我和林恳交谈时,强调了“ 你特别想玩是吗 ” 、“ 确实很好玩 ” 、“ 妈妈明白你 ”。

3、选物质成本小,心理满足大的目标

如文中3个澳元的二手牛角帽。

当时我主观地用成人立场下判断,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4、延迟满足

这得单独写一篇。

重点是,都要给,早给不如迟给。

学会等待,人格成长 + 心理建设的关键一课。

日常自制,遇事冷静,是获得成功与幸福的要诀。

Sophie荣荣: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当时父母因为“ 没用,家里没地方放 ”不给买,到现在看到这样的东西还会想起这些遗憾。我想,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也许是弥补自己年幼时候的遗憾?

溺爱孩子的父母,追溯自身的早年经历,其中很多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有“ 不被关注,不被爱,不被满足 ”之感。

如果幼年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关爱,成年后对孩子满足无度,潜意识是试图通过满足孩子实现对自我的补偿。

原生家庭的“ 倒转框 ”概念说明,一些成人的某些认知和行为,会刻意与原生家庭相反,目的是想摆脱父母某些负面的影响。反映在新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上,如果态度矫枉过正,结果很可能伤害孩子。

原生家庭影响固然深远,但并非不可磨灭,人有塑造自我的能力,作为成人(父母)要努力觉察和修复自我。

橙子: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想到,这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有足够的零花钱,那就可以用孩子的钱买啊,孩子不舍得花自己的钱,要用大人的钱来买,可不可以说不够喜欢或者……

面对心爱的牛角帽,林恳不舍得用自己储蓄罐里积攒的零花钱,是因为孩子被成人的价值体系道德内化,也认为帽子“ 无用 ”,不值得花钱购买。

反过来,我家请了多年的阿姨生病住院,当时六岁的林恳自愿要拿出储蓄罐所有的钱,我还记得当时林恳说:“ 救人要紧,不要管钱了 ”。类似的事,林恳都有类似态度。

我们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这事的背后,是价值观问题。


紫墨:我怎么更认同林恳爹的“ 策略 ”?

林恳爹“ 策略 ”的潜台词,是知道结果一定不会买。

文中他的态度,并不是鼓励孩子使用零花钱,背后原因参见上一条回答。

如果想要促使孩子学会理财、决策购买、承担决策,可以单纯运用这个方案。

既可以选择一些超出父母计划的普通物品,也可以选择较贵的物品,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购买计划,鼓励他积攒,逐步完成。

最后,虽然我们作别了童年

你也可以像这位姑娘一样

用两块五毛钱

满足自己

记住,选粉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