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用心理+伦理+认知+逻辑+历史+教育+商业知识,构成了这期《奇

来源:二三娱乐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六期,乍一看是个没必要争论的题,没想到看完后我才发现,这期还真能挖出宝来。

现在,假设你是大姚,终于打进了NBA总决赛,但这次明显要输。

上半场你表现很差,2分1板3失误。

中场休息时,你会带着一身要命的汗臭味,走到场边跟父母抱一抱吗?

这个情景,跟辩题本身的对应关系如下:

你 = 大姚;

父母 = 观众/拉拉队;

在外地生活/打拼/工作/学习 = 在美国比赛;

吃苦/受挫/失败 = 只得了2分,表现很差/输球;

不开心/低落的心情/悲伤 = 滴落的汗珠以及汗臭的味道;

拥抱 = 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接纳能力/心胸 ,能不能忍受生化武器级别的汗臭味,注意他们有可能直接晕倒或慢性中毒哦在这个假设里;

(而且我要讨论的是客观上的能不能,而非主观上的愿不愿。)

正方/诉苦/报忧 = 请他们来现场,眼瞅着你输,你下场后还得凑上去跟他们抱抱;

反方/不诉苦/报喜不报忧 = 怕他们受不了,给他们戴上口罩,或者干脆别凑上去了,直接回更衣室吧。

对于一个如此具体的场景,

相信你已经做出了选择,

而我想要做的,是抛砖引玉,

深入剖析节目中提到的和没提到的观点。

===========玉の分割============

为了能直接探讨问题的核心,首先我想明确一下讨论的前提:

甲|拉拉队,是指那些想要来现场助阵的父母,其他那些对比赛漠不关心的,不在讨论之列。

大部分人,是需要靠「存在感」,才会活出「意义感」,即所谓追求「存在的价值」。

《士兵突击》中,史今班长是这样看待新兵许三多的:“要是你天天被全连当透明的,是不是也得整出点动静来让人注意到你。”

那么,父母自然也不喜欢被当作透明的,他们的存在感,通常只剩一根拐杖来支撑,那就是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这是他们排解寂寞的必要手段。

甚至有可能,这场总决赛就是他们未竟的梦想,而大姚,就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摔跤吧!爸爸》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一个父亲,利用“养育之恩”,换回了金牌,“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故事。

故事中对他最大的惩罚,不就是把他关在小黑屋里,不让他进入总决赛现场吗?

当然也有出于纯粹的爱,而关心子女的。

我们今天只讨论这些关注子女父母。

至于父母们能不能受得了这份「不开心」嘛,后面会有详细深入的讨论。

乙|有些拉拉队员,脾气火爆,一看要输,恼羞成怒,立马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做出干扰比赛的举动,“越帮越忙”。

这种人一般就是由裁判直接驱逐出场,所以亦不在本次讨论之列。

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动不动就抓起「养育之恩」这根提线,把子女当成木偶一样操纵,拜托你们入场前先读一读看球行为守则和入场须知好吧。

丙|剩下的守规矩的拉拉队,那真的只能是拉拉队而已,远「柴」救不了近火,无法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

辩题中的家人就是这样,爱莫能助,只能为你隔空打气。但大姚显然也没指望拉拉队能帮自己赢球。今天的讨论与「父母的帮助」无关,只讨论「子女」「要不要说」。

丁|拉拉队一般不是很懂球,但起码能看懂计分牌,知道现在你得了几分、知道球队落后多少分了。

父母也许不明白你的鸿鹄之志,但能够体会到你的喜怒哀乐 情绪起伏就够了。故本讨论与「理解不理解原因」无关。

戊|比赛的结果是瞒不住的,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就算你把他们关在家里不告诉也没用,报纸电视微博头条全都在报道这项赛事,全都在说你是怎么怎么输的。

就算是不识字、没文化的长辈,只要他们有心向熟人打听打听,最后也能得到答案——要知道「打听」的力量不仅强大,而且可怕——邻里街坊和网络喷子们一般还喜欢添点油加点醋不是。

也就是说对父母屏蔽朋友圈、撒谎隐瞒这些手段,不在讨论之列。对于能被你轻易屏蔽或欺骗的人,参考「甲」前提。

承上,这次讨论的是"不开心"这种情绪,不是"不开心的原因",不是"失败"这个事实。跑题的现象在比赛中出现了好多,那是因为人家都是来比输赢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己|要是嫌把父母接过来的手续太麻烦,又要办签证又要买机票又要迎来送往安排酒店什么的太耽误你的备战和训练时间的话,别忘了你是大姚,这点事根本不叫事好吧。

同理,那些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的、压根就不在乎、不愿沟通的子女,都不在下面的讨论之列。

庚|以前流行说「人艰不拆」,现在是「人间不值得」,总之人生苦短,鸡汤大师们不是计算过,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剩下几个小时吗——也就是春节和中秋加起来,还要刨去吃喝拉撒睡的时间——然后折算成天数,没几天;再折算成年份,一看更吓人。

且不说这流氓的算法,就论点本身而言,扯的太远,所以显得太肤浅,逃避问题本质。

辛|这场比赛是明显要输的,输是会让大家难受的,这也是重要前提。所以「很少不开心」的人,或者避而不谈负面情绪的,不在讨论之列。

磨刀不误砍柴工,磨了以上八下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去节目中砍柴了。

===========柴の分割============

现在我们来到《奇葩说》节目中:

开头短片里,

台北姑娘(反方)说,之前和长辈的冲突很多,根本没办法改变他们的三观;

另一个姑娘(反)则说,不想添麻烦。

这就是两个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父母的三观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添的是什么样的麻烦?

辽宁小伙(正)认为长辈社会经验多,要听老人言;

闽南小伙(反)和四川妹子(反)则认为,父母社会经验少,难以理解子女,也没法进行实质上的帮助。

好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根据前提「丁」和「丙」,一律排除「经验说」和「帮助说」。

虽然跑题,但三位给出的理由极具代表性,还真是天南海北 殊途同归啊。

而另一位小哥(反)则非常反感父母的控制欲。

很好,这种父母不帮忙还反过来帮倒忙的,根据前提「乙」,排除。

那个北京大哥(正)说,家人之间是最没有功利心的。

还有个姑娘(正)说自己跟父母像发小,无话不说。

真羡慕你们活得这么轻松。根据前提「辛」,排除。

以上是短片中全部八位的发言。

赛前投票,反方73票。看来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占据着明显的舆论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反方战队很难从剩下的几个观众那里拉到票。

首先出场的是正方一辩|高秋梓

1.“身边的人都不值得信任,只有父母可以倾诉。”

——没切中重点,卖惨也没卖到点子上。

2.“自己当年被骂上热搜时,就主动跟父母告知真相,免得他们胡思乱想。”

——这道题之所以纠结要不要,本质上纠结的是父母能不能承受你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不是把真相一说就简单完事了的。所以薛教授问,得知真相后父母更担忧了,怎么办?

3.“诉苦是感恩,不是宣泄。”

——好吧甭管换成什么词儿,反正负面情绪是传达给父母就对了是吧。

4.“不能只给人家看A面,不给看B面。”这是对刚才薛教授的回答。

——为什么不能?这里有73%的观众觉得能啊。没有论点了吗?

5.“妈妈曾挤进粉丝会,只为看女儿一眼。”

——分隔两地,相互牵挂,也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薛教授非常耿直地表示,又跑题了。

第二位是反方一辩|董岩磊

1.“自己脚磨破了而已,被妈妈逼着上医院,还花了很多钱。”

——根据前提「乙」,涉及到越俎代庖行为的一律不讨论。

2.“自己被骂上热搜时,骗妈妈说这是假的,怕她伤心。”“自己是顶梁柱,要扛起家庭重任。”

——前提「戊」说了,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骗不是好办法,而是定时炸弹!

不过董岩磊好像提到了要“控制情绪”,只可惜没有细说,马上就进入了开杠环节。

高秋梓的观点还是那么简单粗暴:“离得越远就越要沟通,沟通就是要和盘托出,把悲与喜这AB两面全部展示给家人。”至于后果嘛,不考虑。

董岩磊干脆也没有论点,就是耍赖,“就是要报喜不报忧。”

另外那句“那你也过得太不容易了,我没有B面,只有A面。”引起一片起哄,急得说不出词来时还被导师们调侃“远柴救不了近火”也有点尴尬。

不过在其他人辩论完以后,俩人却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对话:

高秋梓说“我爸愿意让我飞,他会在下边接着。”

董岩磊说“我家就没这条件!”

——虽然依旧有点跑题(这道题说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接纳),但我可以把"接着"约等于"接纳",接纳的正是子女的苦水、不开心、负面情绪。她有一个好爸爸。

而董岩磊的话则可以引申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长辈。没有的不能强求,只能凑合吧。

这不就得了?

本题结束。

但我还想深挖一下,这道题背后的逻辑。


第三位出场的是正方二辩|席瑞

1.“自己和妈妈的聊天记录里只有点赞和套话。红包都没人拿。”“妈妈做手术时也不告诉自己。”

“原本应该亲密的沟通变成了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两代人变成了两座孤岛。”

——这哪是新闻发布会啊,这简直就是在表演川剧变脸,两个人心照不宣地,随时准备着变换面具,但没有人敢露出真正的面目。

“自己的QQ空间被人骂了,妈妈发现以后还一直装作不知。”“一旦这场演戏被揭穿,我无法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只剩下焦虑。”

——越推越远了啊,还把刚才董岩磊拿出来的定时炸弹给引爆了。前提戊,pass这条。

这个例子一开始就根基不稳:亲子双方明显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不够(自己能力不够不说,还认定对方不够),才进入这畸形的恶性循环。这锅不能甩在"懂事"和"体谅"二词身上。

接纳能力不足的话,恰恰不能互相传递负面情绪,否则更惨不忍睹。后面的傅首尔就是直接攻击到这一点,博了个满堂彩。另外她还提到了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的概念:“父母的行为压根就跟你是否报忧无关!”

2.巧的是,席瑞也在用「课题分离」这一招:“不要陷入到对方的情感漩涡当中。”

“不要孤立,要独立。独立 = 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 + 能够接纳消化对方的悲伤。”

——前一句的「情感漩涡」,如果理解为之前说的恶性循环的话,那不正是因为双方的承受力不足,导致塌方而引起的事故吗。这时候再呼吁独立,就好像让感冒的人去冬泳锻炼身体、问乞丐饿了怎么不吃肉?

不过!

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情感漩涡」,理解为道德绑架——父母晚年那无处安放的存在感,通常只能绑在子女身上一顿狂刷,而子女一律不得反抗,因为百善孝为先嘛,违令者斩,就这么霸道。所以李诞说父母需要的是"参与感",而且这东西有时会走火入魔进化成"控制欲"。就是说,被"绑架"了的子女们不得不汇报一切。

而父母常用的幌子,美其名曰"养育之恩",高晓松提到"权责对等",总之父母有的是手腕摆布子女。

(但中国也有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不图回报,也不谈施恩,对子女只有纯粹的爱。可敬!)

而席大大说的是"不要陷入",或者说脱离,也就是「课题分离」以后,应该是:你需要存在感是你的事,正当、合理,但我想对你好是我的事、我想诉苦也是我的事,各人分清各人的事,别搅和在一块。(这是为了方便后续行动对策的制定,跟「金字塔原理」这些结构化思维异曲同工,对吧。)

那父母的存在感怎么办呢?他没说。当然后面导师们会热切讨论这个问题的。

所以可以不诉苦了是吗。自己把自己拐到对面来了吧。

其实要我多说一句的话,依然是「课题分离」:单纯为了迁就父母而报忧,固然容易陷入感情漩涡当中,但"我对父母接纳能力的认知和评估"也是可以分离出来的、成为属于我自己的一个课题啊!而这才是本题的核心。

这是要每个人根据自己对父母的了解以及预估的结果,才能决定"要不要诉苦"。没有定论,冷暖自知。所以我第一眼看到辩题的反应是——好无聊啊!

虽然席瑞的例子选得不太贴切,但论点已经直指核心,而且煽情效果爆表,全场喝彩——所以你这文稿里的逻辑……算了这只是个综艺节目对吧。

接下来反方二辩|野红梅

幸好这次不是8个点……

1.“年轻人情绪不稳定,动辄就告诉父母,太草率了。”

——不开心、悲伤这些情绪,程度没法衡量,持续时间也飘忽不定,我只能说,每个人的「有色眼镜」上都有一把刻度尺,自己量量看吧。跟刚才一样(评估父母的接纳能力),程度问题,无聊啊……

2.“生活要有腔调,要有诗和远方。”“家里没矿,就不配不开心。”“不开心找我啊,让我开心开心。”

——无语……

3.“父母吃的盐没有我吃的饭多。”

——嗯…好吧你赢了。

4.“对方辩友太自私,非得把家人拉下水。”(此处自觉有点激动失态。)

——我觉得不失态啊。挺好。

5.“一旦诉苦,我还要费口舌跟父母解释奇葩说这个节目是什么。”

——前提丁(姚爸姚妈也都没经历过NBA总决赛啊),我不想解释什么了……

6.“你一诉苦,父母就会说‘不行就回家!’但这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是的。你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倾听者,但父母总觉得光是倾听不说话怎么行,太没诚意了。那就得说点什么吧。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有时候安慰太过无力,评论太过冰冷。那就只能帮你想解决办法了,要么就是帮你出头/报仇,要么就是劝你回家/放弃。实在不行还可以劝你多喝点热水、多穿点衣服。

不说点什么,不做点什么,他们过意不去。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过意不去」呢?我后面会详谈。

如果父母愿意做一个倾听者的话,恐怕需要学会:

A.像复读机一样只是重复听到的事实、尽量不做自以为是的评论;

B.将「快思维」系统的声音「冷处理」,忍住那些想脱口而出的评论,让「慢思维」打好腹稿,再决定该说什么;

C.绕过那些早就说顺了嘴的套话,改为以「我」字作为每句话的开头,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袒露自己对子女的关心(就像美国人那样,每次一句IU,就够了);

D.实在不行,就跟子女一块骂骂那些个惹人不开心的"坏人",把情绪先宣泄出来再说……

算了算了父母又不是你的心理医生,学什么非暴力沟通,咱不能要求太高了对吧。

继续看野红梅的总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十九,所以那些烦心事、伤心事 = 正常事。不值一提。”

——好吧您真是大度……那么按照前提辛(不纠结的人不讨论),这条pass!

“诚实……”

——这个论点好像很重要似的,但刚冒了个头就被咽回去了……

“疼爱父母 = 不再依赖他们。”

——现在不是子女依赖父母,而是父母依赖孩子……

对于李诞的奇袭,她直接表示“我没有不开心的事。”

——我好像没看出来,因为下一位辩手发言时,野红梅又是鬼脸雷死人又是撇嘴上青天的,可抢了不少镜头呢。

不过我认同奇葩说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理念,包容了荒诞派、野兽派、伪娘派、泼妇派、街霸派和福娃派这些不同风格的选手,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只希望这里,相对来说是一片百家争鸣、以理服人的乐土。


正方三辩|董婧

0.“按照对方观点,报喜的时候难道就不用费口舌解释奇葩说了吗?”“你这是平时沟通不到位。”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是第一时间当场回击。酒尚温时斩华雄。

但是,前提丁说了,"事实""解释""沟通"都不是论题,"不开心"才是重点。而且"费口舌"虽不是双方原话,但都有这么点意思:跟父母解释复杂事物,好麻烦的。这就是前提己说的,嫌麻烦的人请出门左转。

1.“让我们——先苦后甜,悲伤权当做铺垫;

且看我——先扬后抑,母女齐怼野红梅。”

“只报喜,没意义;光吃甜,容易腻。你需要蘸点苦头就着。”(这是她的可行性分析之一。)

——这一手抑扬顿挫玩的真溜!虽然这种手段我并不认同,但我认同这背后的态度: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酸甜苦乐,臭气熏天与香气扑鼻,都是常见的、平等的、中性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有了这些人生才叫完整。

最典型的「不开心」就是——失恋。大部分人还是可以以平常心看待失恋的对吧?

我们的传统观点是,把负面情绪看作是洪水猛兽,要么让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么干脆逃之夭夭。

《士兵突击》里的村长有一句名台词,就依许三多那棺材板记性,肯定是萦绕在脑海里一辈子挥之不去的:

“哭,也是要坐牢滴,啊——!!”

但现在我们会说,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悲伤是几天没洗澡,心灵发出的汗臭味——关键是,对于父母来说,这股味恰恰是五行相克的生化武器啊。

我们的传统观点最忌讳死亡:与「4」相关者,一概贴上「晦气」「不吉利」的标签,避之唯恐不及——看到电梯按钮上的3A,我还真的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按传统,看望绝症患者时,要说“你千万不能死!”或 “放心,肯定会好起来的!”背后的意思就是,你要是死了,那可是政治不正确啊;安慰悲伤的家属时,要说「节哀」,背后的意思就是,你适可而止,可别给我像祥林嫂一样啊!

我想对传统问一声:大家本是同根生,何苦这么紧紧相逼,非得让人家勉为其难?为何不能给悲伤留点时间和空间?还是说你们真的只是不会安慰人?

同理,

夜深人静,自己面对自己时,你能做到接纳自己吗,比如今天这场比赛自己打的不好,比如自己暂时就是个废物?

《人间失格》这类作品,这类把人性的「美颜滤镜」关掉、照出你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作品,你敢多看两遍吗?

我是不太敢的。这就像,我不会游泳,还把我推进冰窟窿里,让我一口一口地品尝人性中的冰冷、压抑,我怎么挣扎都没用,只能等着慢慢溺水窒息而亡。

我还是愿意看武侠小说和漫威作品。

我也本能地想要逃避一切负面情绪。但我坚持认为,它们是「合理」「中性」的。不是非得用「有色眼镜」过滤得干干净净的,不是非得像生老病死一样拼命控制的。

感冒、抑郁症这些所谓的「病」,用传统的「非黑即白」的眼镜来判断,那就应该是二元对立的,不是有病就是没病对吧;

而用现代的带有数字刻度盘的「智能」眼镜来分析,其实还有一大片过渡地带,叫做「亚健康」和「恶劣心境」,原因是免疫力低下和多巴胺能活跃程度低下。

(幸亏我先接触的是《丈夫得了抑郁症》这部电影,了解了抑郁症,学会了耐心和宽容,后来才看的《人间失格》。建议对负能量「免疫力」较低的朋友谨慎服用此类作品。)

金庸和斯坦李刚刚去世,在悲痛和缅怀中,我心中还有一些感激、敬佩、乃至欣慰之情,所以我会把悲伤刻度盘的指针,从中间拨向「积极」侧一点;蓝洁瑛的死,是悲痛和缅怀中带着唏嘘、无奈,所以从中间偏向「消极」端一点;

那么两个极端是什么样的呢?

最消极的:过去所谓的守孝三年;

最积极的:如今有人拿李咏的死讯在公众号蹭热点卖衣服挣钱。

从黑白眼镜到智能眼镜,我们的这副有色眼镜(三观,或者说,信念)一直在升级、不断在完善。悲情终于有了地方得以安放,虽说具体放在哪个刻度上因人而异,但至少不用像以前一样被直接过滤掉。

这真的值得骄傲。

{前几期节目讨论的爱情测试仪也是一样,起码比"你到底爱不爱我"这种生死二选一的方式先进了一大步。

感情确实不可量化,但至少我们用科技摆脱了二元对立论,我们放下了执念,心态更开放了不是吗。}

{有色眼镜,除了过滤,还有一个折射放大的功能。我们偏爱的东西、渴望被满足的需求、与自己相关的、反常意外的,都会被优先投射,重点处理,所以广告、传销、标题党能够反复的玩弄人心。有机会细说吧。}

总之董婧的这一条就没有说到点子上,针对对手(野红梅)的言论也过于锋芒毕露,是在为后来的董傅大战埋伏笔吗?

2.可行性分析之二:“正因为我报喜不报忧,结果妈妈没什么可操心的了,就跑去操心亲戚们和推销员了。”

——把妈妈的心拴在自己身上?是个办法。

在后面的环节中,高晓松和李诞两位导师对此津津乐道:父母要刷存在感对吧?高老师认为长辈就该找她老人家自己的事做,不用非得在孩子身上刷,还有诗与远方呢;李老师则认为子女就该对此负责,让父母在孩子身上刷也挺好。

但我们纠结的是,负面情绪啊!恐怕父母受不了啊!

下篇再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