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包装
1.1 书名:钓愚
副标题: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OS:由书名获取的初印象是,这本书是不是教人讲述骗与被骗的故事?“愚”被“钓”了,心理博奕?再看副标题,哦,讲的是经济学,“操纵”字眼,是否可以预判这书会讲到卖家与买家之间的博奕?
1.2 建议上架类别:无
OS:中信不止一本书这么无类别的干了!只能透过书的ISBN号,看到此书被放到了经济学一类,嗯,与副标题相契。
1.3 作者: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
罗伯特·席勒,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1.4 专家与媒体热评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于本书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经济学通俗读本,点醒大众、启发学者,实事求是面对中国现实。
李扬(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关键词:细致入微的观察,“欺骗均衡”,资本如何控制市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市场的自我监管。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上当消费”,增加钓愚的成本,是市场经济学者的新挑战。
向松祚(中国人大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重构配方经济学或创造新经济学。
何帆(中国社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想信自己不会上当的人最容易上当,相信市场经济完美无缺的人可能恰恰是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
OS:内容太多,热评中的几个不断重复的词语集中在“欺骗均衡”和“上当消费”上,同时此书旨在点醒消费者,避开钓愚人,预防被挖坑下套。
1.5 书本简介
自由市场制度中“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市场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的灾难,信息的不对称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本书以各种事例及翔实数据阐述了从日常到金融、政治等层面富想象力的钓愚手段。
作者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OS:综上,这本书已经成功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现实生活中,钓与被钓,太常见了,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利用买家的“损失厌恶”等心理因素,不断的挖坑钓愚,想要避免被钓愚,就得搞清楚对方用的都哪些手段,并且弄清楚自己的心理弱点,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6 策划机构&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依然是中信)
1.7 版次&印次:2016年2月第1版,2016年4月第3次印刷。
二、看整体
2.1 目录:三个部分,十一个章节,再加上前言、导论、结论、后记、,致谢等,相当十五个章节。第一个部分是从大的方面着手,从未付的帐单与金融的崩溃进行阐述;第二个部分细讲各种形形色色骗局,从目录上来看,这部分应该是以案例为主;第三部分标明结论与后记,主要讲了一些经验及意义。
2.2 推荐序:李稻葵撰写,开篇抛出问题:“经济学永恒的主题是什么?----市场是否有效?什么情况下有效?何时需要政府的干预?”
推荐序中的关键词:非理性的(多次出现),过高估计自己消费能力或自制能力,信息不对称。
李稻葵主任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透过这本书看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找出基本规律,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来帮助市场的受害者。
2.3 译者序:译者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是当今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转型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声誉。
译者序关键内容:1.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人的非理性特征会体现在经济决策上,而市场会捕捉并放大这种特征,从而产生对个人或者社会来说不理想的经济结果,导致市场失灵。2.经济问题应“合理”解决。3.通过阅读这本书后,体验到致于于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杰出学者们从未知到确定的那一瞬间拨云见日的快乐。
OS:码字时间比阅读时间长太多太多了。。。。。
2.4 前言:如果商家信奉“利益致上”这一经济学假定,自由市场经济就会充斥着操纵与欺骗行为。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缺陷,我们才能正确引导市场经济,保有自己的正直与尊严,有勇气直面无数危机。人们的逐利之心通过市场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人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这个弱点常常会被逐利的商家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
人们被钓愚,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心理弱点被逐利商家抓住,另一方面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在很多方面,消费者都容易被误导,尤其是在衣食住行健康等方面。作者在前言中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老虎机,比如房产公司,比如汽车销售商,药品销售商等等。
OS:我想起前两天的西方情人节,如今已经被商家拿来变做逐利的节日,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编制一些段子,什么情人节不送礼物不是真爱之类的,促使人们盲目消费,一旦有人量入为出,便会被指斥为“铁公鸡”“抠门鬼”“不值得交往”等等。信息的不对称方面,比如健康,很多商家抓住这一点,大肆宣传,要补充天然维生素,要补钙,要喝牛奶等等,即使科学家一遍遍强调人类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补充维生素及钙元素,仍然有很多人购买大量维生素、钙片等。
2.5 本书目的:通过一系列案例来展示欺骗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生活,我们如何在形形色色欺骗行为中,保护自己。
2.6 本书目标:指出错误关注点。
2.7 本书受众:普罗大众
三、看细节
3.1 看附录:附录列了很多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全英的,完全看不懂。注释倒是有中文,大致翻了一下,还蛮有意思的,有些是标明文中某句话的出处,有些是对前文所引用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
3.2 看关键章节:我选择了“结论部分的案例与经验”以及略读后记“理解欺骗均衡的意义”。
关键内容:1.有误导性的焦点;2.错误关注点;3.自由市场的双刃剑;4.市场并非完美运行;5.制定预算并严格执行;6.树立正确的国家故事;7.癌症作比,提示风险并非仅来自外部;8.顾客即时倾向,拖延症;9.商品的隐藏属性,信息不对称;10.欺骗的发生难以避免;11.显示性偏好;12.人们告诉自己的故事。
四、预判
4.1 本书对我的价值:4星
4.2 建议什么时候继续阅读:碎片时间阅读
4.3 建议何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通读
五、关联
1、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了解作为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获知商家如何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弱点逐利,从而避免自己关注被误导的焦点,理性消费,而不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
2、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商家为了逐利,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钓愚。以及透过各种案例来提示新经济下,政府应如何干预市场,保护消费者,控制市场。
3、这本书讲得对不对?哪里对?为什么?
关于消费者被钓愚还是讲得蛮对的,多数消费者都是因为书中所述两大原因:一、心理弱点,二、信息不对称而被钓愚。比如一些节庆日子,被商家造势,铺天盖地的促销打折以及软广告,各种段子,转移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让消费者产生损失厌恶,比如双11,零点疯抢措施。虽然之后会有很多消费者发现,其实双11未见得有比平时更便宜,但当时已经被商家转移了关注点,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个“今天不买就亏大了”的故事。
4、这本书对我的启示
要想不被钓愚,就要做好预算,量入为出,严格执行。
做到断舍离,暂时用不上的东西,用的次数极少的商品,坚决不买。
看中什么东西想买时,先放一边,等72小时之后,再看看是否还有必要购买。
需要买大件物品时,先咨询好其配套的费用,比如购买房屋,除房屋本身售价外是否还需要额外支付其他费用;打印机冰箱电视等,其配套服务及配套用品的价格是多少;购买主体就可以正常使用的物品,不论其配套多么低廉,也绝对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