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字》:超越套路的文字功底

来源:二三娱乐
《红字》

随着年岁的成长,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想要从书中挖掘的内涵也越来越多:反抗压迫、独立自主、女权主义、追求自由、个人意志觉醒等等。被迫挖掘“老生常谈”的主题让阅读变得越来越充满目的性,儿时阅读的趣味性却在一点点消减——名著阅读更是如此。

我不是否认有目的性阅读的价值,一本书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成为经典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思想内涵,而一个合格的中文系读者必然不能仅仅止于品尝阅读的趣味性,更需要耐得住枯燥,读得出深度。挖掘书籍深度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若在此基础上,能够让人读出乐趣、欲罢不能,那便称得上惊喜了。没有便罢,有则仿若中了大奖。而《红字》便是这样一部给人惊喜的名著。

《红字》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固然有其深刻的内涵。婚外情,女性主义思想,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红字》皆有涉及。而更让我慨叹的是,作者霍桑身为“压迫者”的后代,却对此充满负罪感,以致《红字》中也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除了内容上有诸多可挖掘的深度之外,《红字》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红字》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其中环境渲染和心理描写的文字占据了绝大篇幅,这也是本书让我觉得特别惊喜的地方。在作者着手描写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的瞬间我便猜到丁梅斯代尔就是海斯特婚外恋情的另一主人公,然而霍桑深厚而精彩的文笔就是能够让人欲罢不能,不仅不会因为猜中情节而觉得索然无味,反而让人期待他会如何书写几人的内心挣扎。

因为作者精彩的文笔和深厚的功底,使读者即便猜到这个不算复杂的故事的结局时,依旧兴味盎然的读下去。这大概是我特别喜欢《红字》的原因。真希望这样有深度却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的名著会更多一点啊!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