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八岁,已经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她不到六周岁走进学堂。种种表现,我认为她是个从心底不太爱上学的孩子。她会为早起而不开心;会为作业留得多而苦恼;为了老师喜不喜欢她而忧心忡忡;长假过后,会为即将开学而唉声叹气……
她在全班年纪最小,我每天把她送到学校门口,给她背上书包。她眼神“忧郁”,说妈妈再见。然后迈步走进大门,小小的身影一步三回头。如果发现我仍旧站在学校门口,她每次回过头来还会不厌其烦的摆手,恨不得铃声响起来的一刹那再走进教室。
但她从未说过:“妈妈,我不想上学。”
她从小就守纪律,懂规则。她知道长大后能“自立“的先决条件就是”学知识有文化”这条人生规则,因此她并不抗拒学校。她还知道,妈妈的规则是“既然去上学就不能混日子”,所以她不仅去上学,还轻轻松松的成为班级里的“第二名专业户。”
“第一名太累。”她一本正经地给自己找借口,我看着她严肃的小脸,忍俊不禁……
我有时候想,女儿能降生在我的家里,是我上辈子积攒的功德。“而她呢,是来‘渡劫’的吧?”我笑问孩子他爸。
我老公的家庭有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儿有一个哥哥,比她大十岁;姑姑家还有一个和她同年的表弟。这样,爷爷奶奶膝下就有一个孙子;一个外孙;一个孙女。
理论上是物以稀为贵,可是我女儿在他们老两口面前极度不受宠。她在面前也好,不在也罢,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摆在两个男孩的鼻子下面,然后再殷勤地把盘子里的一大半夹给他们。我女儿,坐在角落里,吃与不吃,没人理会。因为按照惯例,那会儿她妈妈总是在厨房忙碌。她爸爸,总是敢怒不敢言。
过年过节,爷爷奶奶总是给两个男孩子买新衣服。哥哥和弟弟美滋滋地试穿时,我女儿虽然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但是她会乐观地偷偷对我说:“妈妈,没准有我的一双新袜子。”
结果呢,当然总是没有的。但是说真的,我这个当妈的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现象很窝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我女儿因此从小就懂得了第一条人生规则:即使你再完美,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两类人:喜欢你的,或不喜欢你的。
不知道她小小的年纪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样深刻的道理,反正她明显地由最初的委屈而释怀……居然通过对爷爷奶奶的观察,我女儿很快学会从细节中判断出别人对她喜爱与否。
即使这样,我还是追着女儿给她讲大道理:爷爷奶奶是长辈,有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且年纪那么大了,不要奢求他们改变,你不能忘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女儿煞有其事地点点头,好像也记住了。每当他们过生日,女儿用快乐清亮的声音大声祝愿: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不止如此,她还把“尊老”这一项过度发挥,成为我家小区门口卖坚果老爷爷的大主顾。她的压岁钱基本都花在那里。因为她说:“妈妈,您看老爷爷多可怜,天这样晚了,他还坐在这里。我们再买点吧。”结果,亲戚朋友总能收到我家免费送的瓜子,栗子,榛子……
我女儿在爷爷奶奶那里的“遭遇”,我娘家的亲属颇有“微词”。他们会补偿似的加倍对她好,我女儿成为他们家中的常客。
对于他们的善意,我女儿真诚地道谢。在她知道第一条规则后,面对凡是对她好的人,都会加倍感恩。这是她小小年纪掌握的第二条人生规则。
“懂事,温和,知书达理”。是我娘家人对我女儿的夸奖。
我甚至大言不惭地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专门形容我女儿的。小的时候都这么“优质”,后来呢?
后来当然是在成长过程中,她遵循的规则也越来越多,最典型的居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几乎要对女儿刮目相看了。
亲朋好友聚餐时,她自己观察餐桌上令人生厌的举止,大人也好,孩子也罢。很快她就了解,闷着头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旋转餐桌;遇到自己爱吃的菜而夹走一大盘;吃相很狼藉;喝不到饮料就大喊大叫,都是她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所以,她不这样做。
去朋友家做客,她不会因喜欢别人的玩具而痛哭流涕,大闹着要据为己有。因为她的很多玩具就是这样被抢走……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她掌握的规则有的来源于她自己总结;有的是我们做父母言传身教;有的则是从书本上学来……她妙语连珠。有一次在爷爷奶奶家的聚会上,她竟旁若无人地发言:“老婆的话都是对的。”引来一片侧目……
面对这样的女儿,我很欣慰。可是我继续“得寸进尺”,居然要求她学会“控制自己的购买愿望”!要知道这条规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都很困难。可是,她却没让我失望。
在她上幼儿园起,我就请她参与妈妈的理财,我告诉她,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解释给她听,家中为什么要储蓄。女儿知道,每个月妈妈都会计算她的花费。她稚嫩的复述着:“幼儿园的学费,伙食费;画画也要花钱,跳舞要交学费;咦,居然还有一点点玩具费。”所以,她到了玩具店,高高兴兴地只拿一个。偶尔目睹了别的小朋友因没有买够玩具而满地打滚,她眼中全是费解。
我的朋友们总是觉得我女儿太成熟,没有她这个年龄该有的童趣。我却不以为然。
瞧,我女儿放学了,和同学手牵手嬉闹着走出校门。看见我后飞快地跑过来扑到我怀里说:“妈妈,我今天数学考了一百分,奖励给我一颗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