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70 “月光”你误导了我多年

来源:二三娱乐

《月光奏鸣曲》又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在他创作的成熟期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还是我很早的时候,一度冲着月光的名气而来,想沾沾贝多芬的才气,听听月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初听下来,完全是被“月光”的标题带走的,第一乐章非常柔美,忧郁。我顺着“月光”这俩字眼去听这首奏鸣曲,听下来的感觉却不像是皎洁的月光,而是被乌云遮掉的月亮。第二乐章非常透明,钢琴十分玲珑,短暂的乐章像是夹在第一与第三乐章间的一个小过度。终于听到第三乐章后,钢琴疯狂的炸裂声,让我开始怀疑我的三观,这是“月光”么?让我觉得这是夏日暴晒的太阳也不为过啊。

当我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一位德国诗人听了之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于是,出版社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事实上正是当时出版社加了“月光”的标题后才误导了多少像我一样这样的听友。其实真正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的一次失恋的经历。这首曲子正是表达了贝多芬失恋后的痛苦心情。

在我的理解中贝多芬的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三乐章应该是这样的,梦中-梦中初醒,睡眼朦胧-梦醒,现实的打击。

贝多芬的早期音乐所展现出来的情景就像一个斗士一般,对于现实,对于命运充满斗争。但血性不足以显示出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在于收住他的血性。展露出对现实不满斗争的同时又能思考斗争的意义。音乐是他抒发情感的窗口,也是他展现思考的地方。就像这部“月光”,余音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悲壮的无奈感,对于贝多芬创作“月光”的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对这首奏鸣曲的整体有个印象。在我的理解中,“月光”似乎就是一个消沉到奋斗的生命过程,其中有挣扎,有痛苦也有奋起。

音乐给人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共鸣所带来的。

3/70 “月光”你误导了我多年
Top